
《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如今罗生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词汇,广泛借指在当事者的各自表述中,真相与假象不断倒转,无法辨析的情况。这个词最早就来自于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罗生门》。

作者:[日] 芥川龙之介 出版社:上海译文
译者:林少华 出版年:2008-7
作为芥川龙之介重要的早期作品,《罗生门》是个人风格鲜明的历史小说集。本书收录芥川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芥川的历史题材小说取材范围广泛,以日本与中国的古代故事集为主。披着典故或时代背景的外衣,其内核却是反映现代社会的困境和窘迫。改编于 12 世纪的佛教故事集《今昔物语集》,《罗生门》意在揭示社会上利己主义的风行。
《罗生门》发表之初,其实并未引起太大反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的评价才越来越高。后来,导演黑泽明将电影《罗生门》搬上荧幕,斩获 1952 年的奥斯卡最佳荣誉奖(相当于今天的最佳外语片奖项),又将它的影响力推向另一个高峰。但值得注意的是,电影本身并不是改编于《罗生门》,而是芥川的另一个短篇《密林中》。当事的几方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对事实进行表述和改写,正如同《密林中》所发生的故事。
通过紧凑而令人窒息的布局,家仆与老妪的角色倒置之中,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善恶之间的轻易转换。走投无路的家仆为避雨爬上门楼,发现在一片尸骸堆中,一位老妪正揪拔死人的头发做成假发套出售。而得之老妪悲惨境况的家仆,听完却抢走了她的衣服,将她丢弃在死人堆中。充满悬念和离奇转折的故事背后,试图探究一个抽象的问题,当家仆和身为盗贼的老妪,身处同样无助绝望的生存绝境,是否便摆脱了现世的道德规约?
在 20 世纪的日本文学中,芥川龙之介的影响深刻而久远,日后设立的“芥川文学奖”就是以其之名。作为夏目漱石的晚年弟子,芥川是 20 世纪初日本“新思潮派”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家,他借鉴吸纳了西方现代小说的结构样式,打破了日本此前所主流的“私小说” 和自然主义文学的写实性风格。也不同于唯美派或颓废派文学,这派作家更注重于反映现实,理智地加以诠释,着重于人物心理的刻画,。
早在 23 岁时,芥川就写出了《罗生门》这样的名篇。紧接着 1916 年,他在《新思潮》发表短篇《鼻子》,得到更多关注,当时夏目漱石曾说:“你再写十篇这样的作品,则不但在日本,即在世界文坛上,也将成为一位有特色的作家了。”此后数年,他的创作力分外旺盛,连续出版了三本短篇集,《罗生门》、《烟草和恶魔》、《傀儡师》。作为其最早的汉译者,鲁迅最先将《罗生门》引入中国,并于《展报副刊》上连载,在其后来的作品《故事新编》中,也能瞥见芥川的历史小说风格对他产生的影响。到了后期,东京大地震之后,芥川的创作开始更多地转向自身,但其自传式的作品却反倒相对地不那么受欢迎。
江口涣曾说创作小说时的芥川龙之介是“生活的旁观者”。他成长于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充满激荡与平和,闭锁与明朗对立的历史时期,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境况,使他陷入人生苦恼的深渊。阴沉的叙事传递出他本人极大的悲观,以致在 35 岁时,便带着“恍惚的不安”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不过十多年的短暂写作生涯中,他留下了 140 多篇小说,以短篇居多,是日本文学一笔极为可贵的财产。芥川的自杀也意味着大正文学发展的终结,昭和时期(1926-1988)及其后,日本现代文学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