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行为本身,和命运纠缠在一起,构成不可对抗之命运的一部分。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悲剧,曾被亚里士多德盛赞为“古往今来悲剧的最高杰作”。
故事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成为忒拜的新国王,并娶了自己的母亲。佛洛伊德曾以这个故事命名他的著名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俄狄浦斯解开斯芬克斯的谜语,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所绘,约1805年
在索福克勒斯书写的这部戏剧中,故事起始于忒拜城一场严重的瘟疫。为了找到忒拜城受诅咒的原因,俄狄浦斯一步步揭开命运的真相,最后发现自己才是那个罪人,便刺瞎自己的双眼,给予自己比死还要痛苦的惩罚。
观众和读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俄狄浦斯对抗命运的过程。但对抗行为本身,却和命运纠缠在一起,构成不可对抗之命运的一部分。
朱光潜曾在《悲剧心理学》中论及俄狄浦斯时指出: “俄狄浦斯力求避免杀父之罪,却杀死一个在年龄和地位上都很可能是、而且的确是他父亲的老人;他力求避免乱伦罪,却娶了一位在年龄和地位上都很可能是、而且的确是他守寡的母亲。要是一个普通人处在俄狄浦斯的地位上,只要下定决心根本不杀人,只要终身不娶或不娶年龄比自己大的女人为妻,就会轻而易举地把问题解决。”
俄狄浦斯多次到神庙求神谕,却无视神庙上刻着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他从未认真审视自身。他早已得知他将“弑父娶母”的预言,因此他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力图摆脱命运,可这些决定无一例外,都将他带向离预言实现更近的地方。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问世后不久,就成为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主要例证。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这部作品被前后一共被提到7次,他的悲剧理论许多概念都基于《俄狄浦斯王》提出 ,而这一理论反过来又长时间地影响了后世对于《俄狄浦斯王》的理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俄狄浦斯王》引发着观众的“悲悯”和“恐惧”,是悲剧的集大成者。
索福克勒斯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俄狄浦斯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因为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 ,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里的错误,是指“理智的错误” , 而非“道德的错误”或“性格的缺陷” 。
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特别是在西欧地区,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作品,连同整个希腊文化,曾经长久被湮没。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对古典文化的重新发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才重返戏剧舞台,并开始作为古代文学的典范而发挥影响。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俄狄浦斯王》不断作为文学批评分析的对象。围绕着这部作品的阐释 ,也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批评范围,成为西方人不断寻找和认识自我的文化探寻。美国古典主义者查尔斯·西格尔说:“俄狄浦斯的故事不仅被视为西方个人身份的神话,而且也被视为西方文化身份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