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全集》(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金庸的江湖并没有离我们远去。

提到中国的武侠小说,金庸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查家在清代“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康熙曾亲笔题封:“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金庸年幼时便养成了阅读历史书籍和武侠小说的爱好,并为他日后撰写武侠小说奠下根基。父亲作为反动地主被枪毙。小说里,主人公的父亲也总是缺位。

金庸毕生所作,流传为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即《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

作者:金庸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1994-5

金庸笔下的大侠,契合了普通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和人生境界,无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岳不群,霸权主义者左冷禅和任我行,还是享乐主义者韦小宝,读者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自己人生经历的投射。提到对英雄的理解,金庸曾说:“年轻时崇拜的大英雄都是完美无缺的,后来才发现,真正的英雄,他也有普通甚至卑鄙的一面。”

金庸的小说满足了人们对江湖和对英雄的想象。他在《笑傲江湖》的后记中写道:我写武侠是想写人性……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

金庸的江湖,并不只是英雄们的儿女情长和权力博弈。幼时读金庸,看到的是刀光剑影,绝技秘籍的畅快。甚至羡慕金庸那种“驱策群侠于笔底之乐”。年长之后重读,读到的却是人心,人性,命运,和难测的世道之下,对爱情、友谊、道义的坚守或妥协。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着和自己、和当下的连结。读起来倒有一种“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意味。

至于金庸的巅峰之作到底是哪一部,一直仁者见仁。他最成功的或许不是某一部具体的作品,而是他关联性极强的世界架构和价值体系。武侠只是金庸小说的“躯壳”,家国的情怀、人道主义的精神才是他小说中更重要的信仰和价值。

金庸小说有种大格局,因为他本身就属于深受国家历史命运影响的一代人,经历了民族命运和个人命运的融合,因此对人生的体谅和感情更高。从传统文化里借鉴吸取养分,也使得在看似通俗的江湖故事中蕴藏了文学的厚重感。

“现在看,金庸作品是通俗小说,好像不登大雅之堂,但是其所达到的水准、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都会随着时间流逝经典化。”天津市文联主席陈洪,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把金庸小说比作“500年后的《水浒传》”,它们同样都在出版之初被视为通俗读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史时无法忽略的一部分。

在金庸几十年的创作过程中,江湖越来越越远,朝堂越来越近。他笔下人物的塑造有一条隐线:《书剑恩仇录》、《碧血剑》中主角与朝堂为敌。《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主角与朝堂有着有限的互动,参与蒙古、宋、金重要战役。《倚天屠龙记》中主角深度参与旧朝代摧毁与新朝代建立的过程。到了《天龙八部》,主角开始具有一定官方色彩,个别行为代表朝廷本身,国仇即家恨。《笑傲江湖》则以江湖门派隐喻政治斗争。《鹿鼎记》中,主角开始全面融入体制,侠客全面退场,朝廷全面接管江湖。

夸张一点说,《鹿鼎记》之后,就没有江湖了。金庸把“侠”的逻辑写完了。爱恨情仇、坦荡侠客、卑鄙小人,写到最后的落脚点,没有了诗词歌赋和武功神通,只剩下一个主题,便是韩非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来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字狱和大炮火枪的双重轰击夏,江湖归为混沌,侠客凋零草莽。即便“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金庸的江湖并没有离我们远去。

阅读数 3.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