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第一部具有全欧洲意义的小说)
托尔斯泰用百万字的篇幅,记叙了 1805 年至 1820 年间发生于俄国大地上的种种来刻画一段恢弘的历史,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重大事件在书中重现。

[俄] 列夫·托尔斯泰 / 刘辽逸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写于农奴制崩溃之际的时代巨著,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称为“历史的侧面”毫不为过。

全书共四卷,托尔斯泰用百万字的篇幅,记叙了 1805 年至 1820 年间发生于俄国大地上的种种来刻画一段恢弘的历史,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重大事件在书中重现,俄国当时的社会风貌在此中一览无遗。

作为赫赫有名的现实主义巨著,列夫·托尔斯泰与 1812 年法国入侵俄罗斯的人们交谈,阅读有关拿破仑战争的所有俄文和法文标准史,并阅读了拿破仑和那个时代的其他主要人物的来信,期刊,自传和传记。此外,列夫·托尔斯泰自己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经历,为他刻画俄罗斯帝国军队提供了生动的细节和第一手资料。

《战争与和平》它歌颂和平,同时又描写战争,反映人民保卫自己祖国土地不受敌人凌辱的英勇精神。书中的库图佐夫被描写成感悟到人民的意愿的人,“他能对当时的种种事态洞若观火,其根源就在于拥有纯洁而强烈的人民感情”。人民通过违背沙皇的意志的奇特方式,选择库图佐夫这位不得宠的老头子作为人民战争的代表。库图佐夫知道,“决定战争命运的不是总司令的命令,不是军队所占的地形,不是大炮和杀人的数量,而是不可捉摸的士气力量。”那种“被称为士气的东西”,有如“一条不可捉摸的神秘链条,它使全军同心同德,构成战争的主要神经”。

从宏大叙事到微观体察,列夫·托尔斯泰的手笔收放有度,从沙皇到广大士兵、农民的各社会阶层的历史风貌,战争与和平,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队与社会,上级与下层,都市与乡村联系沟通起来,在大量社会场景中反映出历时近 20 年的方方面面的民族生活。

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核心是博爱精神,在《战争与和平》中,作者通过最后对每个人命运的描写,表现出了他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比如海伦, 她可以说是一个遭人唾弃的角色,行为放荡,不检点,因此,她的命运也是悲惨的,始终没有逃离惨死的命运。但最后作者为她塑造的因为男人的选择而卧床不起的情节就是她自我救赎的一种表现,同时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每个人都有反省救赎的机会,不会因为这个人品行是否恶劣而失去这个权利。托尔斯泰说:“按基督的学说来看,真正的生命在于最大限度地接近每一个人在内心发现并意识到的天国的完美,在于越来越接近自己的意志同上帝的意志的融合。”

在整个俄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中,《战争与和平》是第一部具有全欧洲意义的小说。俄国文学史家米尔斯基曾说:“这部作品同等程度地既属于俄国也属于欧洲,这在俄国文学中独一无二。”同时作为 19 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之高峰,它也具有全人类性。

《战争与和平》不仅是一首宏伟的俄国贵族的“英雄田园诗”,它书写的更是整个人类的爱与恨,生与死和战与和。

阅读数 4.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