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海明威 “最好的作品”)
它的问世创造了诸多美国出版史上的奇迹:于《生活》杂志首发后创下48小时530万册的销量;获1953年普利策奖;次年则使作者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称其为自己写过的 “最好的作品”。

[美]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 孙致礼 / 人民文学出版社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也被业界广泛认为是最能体现其凝练叙事风格与 “硬汉” 精神的小说。它的问世创造了诸多美国出版史上的奇迹:于《生活》杂志首发后创下48小时530万册的销量;获1953年普利策奖;次年则使作者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称其为自己写过的 “最好的作品”。

这部短小精悍的中篇小说主要描述了人与自然的搏斗,讴歌了勇气、毅力与希望。是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

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风烛残年的圣地亚哥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继续驾着自己的老式小渔船出海。终于,在第八十五天,他捕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拼死挣扎,拖着船驶向大海深处,老人则死死地拽着猎物,即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帮手,左手抽筋的情况下,他也毫不放弃。经过两天两夜的搏斗,渔夫杀死了大鱼,可就在他凯旋归来的途中,一群鲨鱼巧夺了他的战利品。上岸时,圣地亚哥的身边只剩下一副鱼骨头。在众人的围观与喧哗声中,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床上,在梦中追忆起在非洲的青葱岁月……

《老人与海》成书之时,海明威已53岁。文中圣地亚哥的原型被本广泛认定为古巴渔民格雷格里奥弗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所乘的船遭受海难,被弗恩特斯所救。自此,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经常一同出海捕鱼。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海明威受其父亲影响,自小就热爱垂钓。1936年弗恩特斯外出捕鱼期间遭遇了同(后来小说中的)圣地亚哥颇为相似的经历,这被当时在哈瓦那定居的海明威第一时间以新闻故事的形式报道下来。

故事被设定在美丽、多情而历经磨难的古巴离不开海明威的古巴情结。事实上,海明威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这个岛国度过的。在首都哈瓦那的郊区,他曾与自己的第三任妻子,美丽且才华横溢的战地记者玛莎盖尔霍恩筑巢于 “观景别墅”。他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亦著于此。

《老人与海》也将海明威独特的简洁、凝练的叙事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英国学者赫·欧·贝茨评价说:“海明威是一位拿着板斧的人。他所孜孜以求的,是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产生光鲜如画的感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砍掉了整个森林的冗言赘词,他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他删除了解释、探讨,甚至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过疏疏落落、千锤百炼的文字,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发条橙》的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在其所著的海明威传中这样评论《老人与海》:“这则简单的故事,虽然手法并不明显,实则塞满了寓言般的意义。文中每个字都说了东西,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一个世纪后,圣地亚哥的话语依旧如海边灯塔的光束,为迷途的人指明方向。

阅读数 3.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