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
《红与黑》是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小说,首版发表于1830年,其问世被视作法国文学史上自浪漫主义至现实主义的重大转折点。司汤达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除《红与黑》外,其代表作还有《帕尔马修道院》(1839)等。

《红与黑》的故事据称是源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故事的主人公是法国东部村庄韦里埃一个名为于连·索海尔的青年,其父是一名木工。凭着外形优势和聪明才智,于连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私通,事败后逃离市长家,进入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司汤达本人的文字和当时报刊的材料显示,本书真实地再现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以后的历史氛围,其副题《1830年纪事》并非虚言,确为七月革命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的真实写照。司汤达利用细腻的观察和切身的体验,注入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外省生活的封闭狭隘和被铜臭气毒化的心灵:从上到下从贵族到平民,最高的行为原则只有一个:“带来收益”;巴黎的上流社会则以烦闷无聊为特征,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夸夸其谈,但都掩盖不住他们对拿破仑的仇恨和恐惧。

在于连这个人物形象的身上,作者打上了或深或浅的个人印记,于连不是一个扁形人物,在他身上既有青年进取的野心,也有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在于连身上读者也倾注了最复杂最矛盾也最激烈的感情:有的在于连的身上看到的是心灵的诗意和社会的平庸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社会对个人的戕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反抗。有的人认为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那个行将灭亡的社会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也决定了他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
在司汤达之前的法国小说,人物性格的塑造大多通过对话、情节和“全知”的叙事手段,而《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司汤达通过大量的细节和日常琐事来描摹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甚至使用了内心独白,开了日后“心理小说”以至“意识流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