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中篇小说,是其“时代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黄金时代》是一部非典型的知青小说,与以往的许多知青作品有着很大不同。作品中对性的大量正面描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以及对中国灾难年代的解构,当年曾在文坛引起很大争议。

但是自1997年王小波去世以后,他的作品反而因其迥异的风格和行文的大胆而在国内读者群中封神,作品销量和市场评价都迎来高峰,对最近十几年的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金时代》的作者王小波,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同时还是中国最早的程序员之一。作为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王小波和那个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曾经当过知青、教师和工人。
在创作风格上,王小波主要受到哲学家罗素的思想和理科出身的计算机思维影响,所以非常推崇和提倡思维和理性。除此之外,王小波的创作还受到其妻子——国内著名女性主义学者李银河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女权色彩。

最近一二十年,王小波的作品影响了大量中国文学青年和大学生群体,至今仍有不少青年读者以“王小波门下走狗”自居。
具体到《黄金时代》这部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中,王小波则借鉴了杜拉斯《情人》的技巧,叙事上充满时空跳跃和打碎重组,极具个人特色。而作品中大量性场景的描写和女性主义的讨论,不仅打破了当时的文坛禁区,而且极具女性主义色彩。
同大部分知青小说一样,《黄金时代》最直接的创作契机,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在云南兵团劳动的经历,成为《黄金时代》故事创作的直接背景。
王小波的作品在其生前并不被广泛接受,尽管他生前曾两次获得《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在海外华人圈广受赞誉,但是由于其作品的离经叛道,所以在其生前一直受到内地文坛冷落,许多作品长期无法出版。
王小波作品最重要的传播节点,是其1997年的突然离世。得益于其作品的反叛色彩和遗孀李银河的整理和推广,王小波的作品在其去世后开始广泛传播。
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内地更是兴起了王小波现象,其作品被空前传播和接受,在民间和知识界均引起巨大反响。近十几年来,内地各种形式的王小波纪念会、作品研讨会层出不穷,是90年代小说家中作品销量最高的作家之一。
但是对于王小波的文坛地位,早期国内文学界至今保持缄默,在文坛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即使在王小波现象受到普遍关注的今天,其小说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和技术性讨论依旧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