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地》系列写的是“未来的历史”,是“遥远未来的历史”,是“明天的历史”。
基地系列(The Foundation Series)是科幻小说历史上毋庸置疑的经典,也是著作等身的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最受热爱的作品之一,1965年获得雨果奖“史上最佳科幻小说系列”。艾西莫夫一生总共写了七册关于基地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核心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以及《第二基地》。

据阿西莫夫的自传,他在乘坐公共交通时得到《基地》的创作灵感——何不写个银河帝国盛极而衰、回归封建的故事。他“仔细读过两遍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只要把它改头换面就行了。”《基地》最先连载于《惊奇杂志》,可能连艾西莫夫也没想到,这部科幻史诗的创作横跨了49个年头(1941-1992)。
“心理史学”是三部曲的核心科幻元素,是“气体运动论”(物理学)、“群众心理学”(心理学)和“历史决定论”与“群体动力论”(历史学)的综合体。而贯穿其间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心理史学宗师哈里‧谢顿。透过心理史学,谢顿预见了人类悲惨的未来:如日中天的银河帝国正一步步走向灭亡,整个银河将要经历三万年蛮荒、悲惨的无政府状态,另一个大一统的“第二帝国”才会出现。谢顿试图将三万年的动荡岁月缩减为一千年,两大基地的建立既是其埋下的线索。
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没什么戏剧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阿西莫夫在既定的情节中写出绝妙的变奏。变奏之一,能操控心灵的突变人类“骡”崛起,他不只短暂覆灭了基地,还险些使整个“谢顿计划”毁于一旦;变奏之二,则是在“骡乱”之后,两个基地发生阋墙之战。

小说的焦点在于讨论文明力量的兴衰起落,正如不少科幻小说有相似的意图——描绘一个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而“基地系列”没有在善恶、对错之间下判决,没有把重点放在社会变成什么样子,更关心的是社会怎么改变,要如何适应。比方说,在“骡”现身前的基地已经缓缓步入寡头政治与独裁统治的境地,但是小说把这些都当作“谢顿计划”的一部分,是流动的视野,不做价值判断。
而在三部曲之外,机器人丹尼尔则是故事背景的绝对主线,一个获得了精神力量的机器人,在人类世界守护了一万多年,近乎于神。“基地”系列在这里与阿西莫夫另一大精彩的科幻作品“机器人”系列接轨。
从许多方面来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说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被世界科幻协会评为 “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看的系列小说”,它帮助整整一代人建立了科学观,影响过 NASA 的科学家们,甚至影响了世界上最极端的势力——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名字正来源于此。在世界局势、太空探索、前沿经济学理论、好莱坞电影、游戏、后世科幻小说等领域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基地》系列开创了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即在外太空展开“未来帝国”的故事,还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延续至今的外太空题材的科幻影片的浪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星球大战》。
《三体》中“思想钢印”、“黑暗森林”的设定就带有“基地”影响的印记。刘慈欣曾这样评论道:我敢说,阿西莫夫绝对是在中国拥有读者最多以及知名度最高的科幻作家。他的《基地》系列,我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其成就要超过著名的机器人系列。
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和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称为“科幻小说三巨头”。 阿西莫夫的作品往往对人类文明有着高瞻远瞩、悲天悯人的关怀。他一生中创作了467部作品,在科幻之外,还涉及数字,天文学、地球科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