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都城(二):诸侯之宗——宗周丰镐

周文王在迁都丰进的隔年突然病逝,留下未竟的霸业给自己的儿子发。周人自周原开始兴盛,迁至丰京时,在武王的带领下,逐渐站稳脚步,终于成功的剿灭纣王。a

所谓“诸侯宗之乃为宗周”,宗周指丰京和镐(hào)京两城。丰镐两京相距不远,中间相隔一条沣河,被并称为“丰镐”,是西周王朝的国都,也是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

周武王在丰京站稳脚步之后,力图东进征伐商王。但商王朝势力雄厚,尽管纣王暴虐,民心尽失。但周武王仍旧无法轻易取胜,他只能静待时机。

《左传·昭公十一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正当商军屡战屡胜,攻灭东面的人方之时,倾尽全力攻击东夷的商王,彻底忽略的西面的防御。于是,武王出潼关伐纣。在纣王还未反应过来,摆兵布阵之际,就顺利于牧野之战获胜,攻入商朝首都朝歌。

消灭商王之后,周武王选定了位于丰京对岸的位置建立镐京。基本上,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则是周王起居处和政治中心。丰镐之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方方正正的都城布局,也是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经典。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目前丰镐城的位置基本已经确定,但完整的都城遗址并未完全发掘。不过,在文献记载中,都城的布局相当清楚。而且,城中除了王宫要放在都城的中心外,其余的社稷、宗庙、市场等城内建设,也都是具有完整规划的。

关于周朝都城遗址,尽管发现,也不过是一堆断垣残壁,对一般大众没有什么吸引力。但只要发现了,西周王城,那么,暗藏满坑满谷珍宝的王陵也就有了方向。商周时期的先民,习惯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而位于沣河西岸的丰京,出土的墓葬与生活遗址,就正好聚集在一处。

丰镐遗址除了都城与墓葬,城内各区域的发掘,也表明了城中每个地区的不同功能。以丰京先建,后再建镐京的情况来看,可以认为镐京是丰京之后的延伸,也就是整个周人都城的扩张。所以,在镐京建立之后,整个王城的范围,西至涝河,东至橘水,北至渭水,南及秦岭北麓。是一个边长达35公里的方形区域。在这方形区域中,有渔猎、农耕、放牧、王陵等不同区块。

在这些区域中,渔猎与射猎,基本就是贵族的娱乐区。在丰镐遗址区域,有灵沼、海子、彪池、镐池和沣水,这些位置都是王公贵族用以渔猎的区域。上述这些池沼中,发现了大量蛤壳、螺蛳鱼肉和用于捕鱼的石质网坠。根据文献记载,丰镐地区的几处大池也是天子、贵族习礼、习射和举行各种大礼、游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射猎区,《孟子》记载:“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是一个连齐宣王都惊讶的范围。不过,从秦岭北麓看来,这确实是有可能的。伴随着墓葬中大量出土的鹿、獐兽肉,甚至殉鹿的遗骸,可以得知文献记载应该不假。以农立国的周人,尽管得了天下,也不忘在京畿附近布置农作。从实际层面上,王城人口、军队供养,确实需要在城郊开垦荒地,否则无法供给王城所需。

最有趣的是,用于豢养马匹的放牧区。在当时,战争用马、出行用马、载重用马、就连殉葬也用马。如此大量的用马量,自然需要一处专门用以豢养马匹的草地。在丰镐地区的墓葬中,有些大型马坑中生殉五六十匹马,中小墓葬中也用整匹牛、马生殉。这些马都是从直接隶属王室的大型牧场供应,周天子每年还要视察牧场,并举行执驹典礼。

阅读数 1.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