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
作者融入了多年来对中国革命的愤怒、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乞求等复杂情绪,不仅激烈抨击了中国的封建礼教,同时还在小说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创作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月刊,后来收入鲁迅作品集《呐喊》和《鲁迅全集》。

《狂人日记》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以一个“狂人”的视角讽刺了中国传统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中国传统社会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毒害,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彻底反抗和深刻的忏悔意识,被认为是鲁迅本人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在鲁迅的作品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作家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和开山巨匠,曾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古籍校勘、旧体诗、学术翻译、木刻版画等多个领域有着重大贡献,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鲁迅的作品在五四运动以后影响极大,不仅重构了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同时蜚声海外,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界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韩国文学评论家金良守认为,鲁迅是“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作为一名具有日本留学经验的作家,鲁迅曾经广泛阅读国外文学作品,其创作受到尼采、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夏目簌石等国外作家影响。

与此同时,由于出生中国书香门第而积累了深厚的国学功底,鲁迅的创作还受到嵇康、阮籍等传统中国文人的影响,民国著名学者章太炎也对鲁迅的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鲁迅的创作影响了一代中国文人,尤其是在新中国建国以后,鲁迅的作品极大介入了中国的文艺创作,毛泽东、柔石、台静农、瞿秋白、萧红等著名作家的创作都曾受到鲁迅影响。

《狂人日记》作为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横空出世并非偶然。

1917年,钱玄同邀请鲁迅为《新青年》写文章,鲁迅开始构思《狂人日记》,为了写出这篇和中国传统文学风格完全不同,文体也大相迥异的作品,鲁迅此前特地看了大约百余篇外国文学作品,并于1918年4月完成创作。

作为鲁迅本人在沉默和思索后的第一声呐喊,在《狂人日记》这篇作品中,作者融入了多年来对中国革命的愤怒、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乞求等复杂情绪,不仅激烈抨击了中国的封建礼教,同时还在小说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当然,《狂人日记》以及更多地鲁迅作品能够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除了作品本身的高水平创作以外,与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肯定也有重要关联。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鲁迅就曾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共领导创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后,鲁迅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领导者。除此之外,当时中共在延安创办的文学院也取名为鲁迅文学院,后改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本人更是亲自从意识形态高度肯定了鲁迅在中国的文学地位,鲁迅的许多文章被选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国内更是兴起了大量官方的鲁迅研究机构和鲁迅研究杂志,鲁迅的许多作品纷纷被赋予了额外的“阶级斗争”意义,而《狂人日记》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阅读数 6.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