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罪与罚》是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1866年。这部富于社会历史涵义的社会哲理小说,给作者带来了空前的声誉。

《罪与罚》是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1866年。这部富于社会历史涵义的社会哲理小说,给作者带来了空前的声誉。
作为19世纪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广为人知,作品最多人阅读过的俄国作家,他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不同于两位齐名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以深度和人物的心理描写见长,而他被誉为“二十世纪的黑格尔”、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他从20岁左右开始写作,25岁时出版了第一本长篇小说《穷人》。在整个写作生涯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共写了11本长篇小说、3篇中篇小说及17篇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双重人格》、《穷人》、《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等。
他的作品主要围绕宗教、哲学及心理学展开,以现实主义的精细笔法描绘了俄国城市贫民的生活,同时更注重对人的心灵特别是人的深层意识的挖掘。主题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描写被欺凌与被侮辱者,竭力展示隐藏在贫民窟阴暗角落里,人物的不幸与悲苦;二是描写自我分裂的人,揭示多重人格;三是表现人性的复归。
1849年时他因为参与的文学团体讨论一本批评沙皇,后来被禁的书而被捕,判处死判,但在最后一刻被减刑。此后在西伯利亚监狱中度过了四年,加上六年的流亡义务兵役,正是这个阶段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同时癫痫症发作也愈发频繁。
以入狱为分界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写作风格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的作品是以现实主义文学及自然主义文学的角度来看社会,不过后来他的个人风格越来越明显,出狱后在著作中加入宗教性的主题,特别是俄罗斯东正教的内容,还有哥特小说、浪漫主义及讽刺的成分。
《罪与罚》创作之前就有了充分的构思,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其兄米哈伊的信中就提到要写“一部关于一个罪犯的忏悔录”。当时俄国社会的犯罪诉讼事件以及本人经历的许多人生波折,都给这部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上创用“复调小说”更使他在同时代作家中独树一帜,并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他首创的这种小说体裁中,各种人物汇合在一起,对同一个问题发表千差万别、甚至互相对立的见解和主张。但作者只作客观的描述,不加评论,造成作者与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人物的思想是独立的,不是作者声音的传话筒。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20世纪的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风格影响了20世纪很多作家,包括福克纳、加缪、卡夫卡,日本知名大导演黑泽明等;也有人对他不屑一顾,比如纳博科夫、亨利·詹姆斯和D·H·劳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