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儒林外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书于一个思想尚不开放的封建朝代,也是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成书的现实主义小说之一。

“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1924 年,鲁迅尚在西安大学教授中国小说史,在课上他对《儒林外史》这部写于清代的章回体讽刺小说给出了极高的赞誉,当时鲁迅认为,此后将“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现在看来,鲁迅的评价虽然有些许夸张,但《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依旧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部小说由吴敬梓所作,以史实和民间故事为材料,以第三者的视角描摹了当时代的众生百态,创作出了一系列与清朝的科举礼教、民间社会和官宦制度相关的讽刺故事。

作者:吴敬梓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1977-1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出生于一个显赫的世家,家门前朝远祖吴聪因参与靖难之役被封骁骑尉,整个家族也由此发迹,到了清代,也始终是当地士大夫世家。吴敬梓的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是个监生,祖伯父吴晟、吴昺皆是秀才及第,从小在读书人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吴敬梓在少年时期就展露出了才气。

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小官,自 16 岁起,吴敬梓就跟随父亲到了赣榆,他的父亲在当地就任地方的小官,行事清正廉洁,但也因为不会巴结上司,最终被罢免还乡。

吴敬梓在 23 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他的父亲也在同一年病故了,此后,吴敬梓就再也没能在科举上更进一步。他的父亲死后给吴敬梓留下了二万多两银钱,吴敬梓将这些钱全部用于“倾酒歌呼”、接济朋友,被家族其他人视为“败家之子”。

凡此种种境遇,最终都化成了吴敬梓创作的冲动。当中最有名的《范进中举》一章,讲述了读书人范进在埋头苦读最终中了举人后喜极而疯的故事,直至现在,这篇文章依旧被视为对科举制最尖锐的讽刺,被收录进了国内的语文教科书中。

在众多的讽刺小说当中,儒林外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书于一个思想尚不开放的封建朝代,也是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成书的现实主义小说之一。与此后其他小说相比,吴敬梓可算是开风气之先。在胡适看来,晚清时期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状》、《官场现形记》等作品,都是继承《儒林外史》的余绪。

更进一步地说,《儒林外史》的价值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透过它我们能看到封建朝代的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压抑,看到社会风气在一种官本位的极权统治下,如何将各个阶级的民众驯化成一级级的权力结构,从最高层到最底层,上级压迫下级,统治下级的模式不断重复重叠。

另一方面,我们又能看见,文人的自由思想存在的灵活和可能性,即便是在封建时期这样一个密不透风的牢笼中,吴敬梓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摆脱社会的规训。那些千姿百态的众生相中,既有被制度所支配和吞噬的悲剧的个体,也有跳脱出世俗框架,追随良善的美好故事。

《儒林外史》的语句平实,吴敬梓用叙述的笔调取代了浮夸的辞藻,这种写实的现代主义手法令整本书中的故事更具备真实的力量。使得《儒林外史》在当时一众带有奇幻和迷信色彩的民间小说中脱颖而出,这种假借明朝故事描绘清代的社会风貌的手法也让这本书逃脱了文字狱的审查,得以流传至今。

现在看来,无论是在讽刺艺术上,还是在反思个体与制度的关系上,《儒林外史》对当时代的读者而言,依旧有反复研读的意义。

阅读数 4.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