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的词,有着浪漫率真、旷达超脱的个性气质。
四川眉山有一处历经战火、修缮与重建的古建筑群。那是900多年前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仨的故居——三苏祠。
世人皆知,唐宋八大家,苏家三位在列。三人之中,集大成者非苏轼莫属。直到今天,他仍凭借穿越千年的影响力,被这个时代的人们视作文化偶像。
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作者:苏轼 校注:孔凡礼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04-11
苏文不如苏诗,苏诗不如苏词几乎成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事实。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 中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此老平生第一绝诣,惜所传不 多也。”苏词的文学成就之所以高于苏诗、苏文,不仅体现在苏词本身独特的艺术特色,而且还体现在苏轼对词学发展的特殊贡献,即苏轼“以诗为词”对词体的革新,加速了词的诗化、雅化以及士大夫化。
苏轼的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了他由积极进取转向矛盾苦闷的愁绪,力求超然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以及他浪漫率真、旷达超脱的个性气质。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的词作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苏轼的一生中,仕途多舛,几经起落。熙宁四年(1071年)冬, 苏轼抵杭州任。据朱祖谋编年, 龙榆生校笺的《东坡乐府》,其最早词作乃次年春所写的《浪淘沙·昨日出东城》, 写的是出城探春的情景,与向来伤春题材迥异, 格调由哀怨转为开朗。苏轼初试词笔, 就透露出与传统婉约词不同的倾向。如果说这首《浪淘沙》所表现的还主要是一种赏玩遣兴, 那么两年后过七里獭所写的《行香子》词中的“一叶舟轻, 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数句,则表现出一种疏放的气度。
元丰二年(1079)苏轼历经“乌台诗案”,贬往黄州,官位降低,充团练副使,这是苏轼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开始了他在黄州的贬谪生活。这一阶段苏轼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政治和人生打击,他开始深入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也是在这一时期,苏轼达到了一生中艺术生涯的高峰,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势磅礴,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细腻情感。
他也会发出“万事到头都是梦”的慨叹,合佛家一切皆为虚幻的思想。其实苏轼曾在多首词中发出类似的慨叹,如“人间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平山堂》)、“古今如梦,何曾梦觉”(《永遇乐》),“君臣一梦,古今虚名” (《南乡子》)等等,但到了被贬黄州时,“人生如梦”的 感悟才更加深刻,此时在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世事纷扰,都是过眼云烟,何必耿耿于怀,不如活在当下,当醉则醉。
在排解现实的打击与苦闷的过程中,苏轼同时深受道家不为外物所累的思想影响,最终做到了超然物外的乐观人生态度。正如这首《定风波》所表达的处世哲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作品背后元气淋漓的生命力,坦荡开阔的胸襟,潇洒自如的气度,以及乐观旷达的风范引起了后人们的共鸣。王国维有言曰:“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苏轼与屈原、陶渊明、杜甫并列,不只因为作品,更因为人格。
1936年作家林语堂举家赴美时,有关苏东坡及其作品的书籍则是他一再精简的行李里不可割舍的部分。对于苏轼,他的评价极高,“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