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赚不赔的战役
一场仗,怎么打才能旱涝保收,稳赚不赔?

文/全历史 李曳白

663年8月27日,唐将刘仁轨定计,大唐和新罗联军兵分两路,进攻百济周留城(今韩国扶安)。

刘仁轨率水军从海路进发,与倭国(日本)水军在白江口遭遇,就像怛罗斯战役(此处可a751年7月27日的江布尔城​​​​)是中国与阿拉伯第一战那样,白江口海战成了历史上中日间的首次军事交锋。

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和高句丽三国,都是唐朝藩属,自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建立箕氏朝鲜,汉武帝(此处可a公元前156年7月14日的西安 )设立四郡以来,一直交流不断。

隋朝以后,高句丽坐大,联合百济侵略新罗,隋文帝(此处可a604年8月13日的长安​​​)、隋炀帝(此处可a604年8月21日的西安)和唐太宗(此处可a649年7月10日的长安),就都曾亲征高丽,维护地区秩序。

刘仁轨进军白江口时,唐朝皇帝是唐高宗(此处可a628年7月21日的长安),帮助新罗反击百济和高句丽入侵,是对唐太宗外交政策的延续,正像人们把高宗永徽之治,看做贞观之治的延续一样。

刘仁轨画像。

唐是当时东亚乃至世界第一强国,白江口之战爆发时,日本学习唐朝进行大化改新,也不过才十几年,学生跟老师开战,你死我活的较量本事,看起来纯属心里没数,那么,日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首先,是日本想要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大陆。

历史上的岛国,由于资源匮乏,一直都想寻找大陆作自己的依靠。在欧洲,英国就时常为了欧洲大陆土地与法国搞摩擦,甚至引起了长达百年的战争;在亚洲,日本则一直把攻占朝鲜,甚至中国作为目标。

到了明朝时期,日本主动挑起了“壬辰倭乱”(此处可a1592年6月11日的平壤);清朝末年,又干预朝鲜东学党起义,并最终演变成了甲午战争(此处可a1894年7月23日汉城)引爆点。

在白江口之战两百多年前,日本就将势力渗透到朝鲜半岛南端的釜山一带,建立起和百济的朝贡关系。为了争夺百济,日本还多次与高句丽发生过战争。

白江口之战前,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就被送回国内,成了一面反抗唐朝的政治旗帜。七十多岁的日本齐明女皇,也亲自赶往九州岛前线指挥,因为旅途劳顿,在途中病逝。

百济国王听到日本援军将至的消息,就曾给麾下的将领们打气说,现在上万名日本战士来援助我们,我要亲自出兵,去和他们汇合。不过,前来救援的日本兵,比百济国王想的还多,足有四五万人,光是战船,就有一千多艘。

白江口之战又名白村江之战,图为战争形势图。

其次,日本希望将国内矛盾外引。

齐明女皇病逝后,继承皇位的,是她的儿子中大兄。

中大兄继承皇位前,有个权臣叫苏我入鹿,是王莽曹操(此处可a2009年12月27日的安阳)一类的人物,中大兄就把对方杀了,以皇族身份驱逐外戚权臣。

苏我入鹿死了,但和他一样的地方豪族,势力犹在,如果他们都来反抗自己,那该咋办?中大兄想了个办法,索性把矛盾引向国外,带着这帮人去和唐朝打架,打赢了,自己的权威会得到加强,打输了,削弱的也是地方力量,怎么看,都是桩稳赚不赔的买卖。

白江口之战,五万士兵、千条“战舰”的日本,被仅有七千多人,一百多艘战船的唐朝打的一败涂地。

在唐朝的楼船、艨艟面前,日本的渔船不堪一击,和北逐突厥(此处可a630年3月27日的西安)、西讨高昌的唐朝甲兵比起来,那些被日本豪族临时纠集的士兵,都是一群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

白江口前后四次战斗,唐将刘仁轨四战四胜,杀的江水都被染红,连驻扎在陆上的日本守军,听到战败消息,也都认为大势已去,急慌慌开始撤离。

战场上的溃退,对日本来说,却提醒着它和唐在技术、制度以及文化的巨大差距。

那么,战后的日本,又采取了哪些办法,来化解战争恶果,实现快速发展的呢?

首先,加强军事防御,推动国内改革。

为了防止唐朝进攻,战后的日本,开始加紧本土防御,两年之内,中大兄就完成了三道军事防线,并在要地建立起坚固城堡。而被唐将刘仁轨派出缓和关系的大臣郭务悰,即便带着日本僧人和被俘士兵远道而来,也还是被拒之门外,他们告诉郭务悰说,你不是唐朝皇帝派来的使者,我们这没法接待。

实际是害怕唐朝渗透。和唐朝的巨大差距,让日本意识得到改革的重要性,此前中大兄推动改革,地方豪族阻力巨大,战败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落后,从啥也不想改,一下就变成了改啥都行,大化改新的成果,得以维持和继续。

其次,主动做唐朝的“学生”。

白江口之战前,日本只派出过四次遣唐使,每次都是一两艘船,一二百人,白江口战败后,随着双方关系缓和,遣唐使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增长到四五百,他们不但将唐的典章制度搬回国内,也把饮茶、绘画、诗歌等都学回去。如被日本民间称之为本土“诸葛亮”的遣唐使吉备真备,就是在唐朝学习了近二十年后,仿照汉字的偏旁部首,创制了日本“片假名”。

载有遣唐使的日本船只。

另一个遣唐使井真成,因为来唐路途艰辛,见到唐玄宗不久之后,在洛阳得病死去,成了个求学累死的学生。此外,我们更熟悉的晁衡阿倍仲麻吕)和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的故事(此处可a753年12月20日的鹿儿岛),也都是在这种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才出现的。

白江口之战,以日本的惨败而告终。不过,像后来在黑船事件中的表现一样,白江口战败的日本,迎来的不是更多的惨痛教训,反而是一个开启新时代的契机。又或者说,后来日本在面临近代压力时的应激反应,是对一千多年前,白江口战败经验的一种历史沿袭。

历代评价:

日本国僻在东海,旧号倭奴,自汉魏之际,巳通中国俗尚贪狼,颇知用兵,唐攻百济,白江口之战,大受挫衄,以有日本为之强援也。

——(明)张翀《杜狡夷以安中土疏》

阅读数 5.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