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春秋入战国;后果:墨家衰败。
文 | 全历史 空灵画师
前因
春秋入战国: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代结束和战国时代开始。但是从春秋进入战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诸侯国之间的征战越来越残酷,同时士人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对世间纷乱的解决之道,导致儒墨道法等各学派的兴盛。墨家学派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
公元前440年,墨子亲自前往楚国,与鼓动楚王攻宋的公输班(即鲁班)辩论,并且在模拟攻城战中击败了公输班,成功阻止了楚国攻宋。
得知楚国即将攻宋消息时,墨子正在鲁国讲学。此时,墨家已经成为天下显学,“兼爱非攻”是墨家学说的核心。“兼爱非攻”的意思是说,有能力的人要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天下人兼相爱、交相利,互相帮助;人们不应该互相攻杀,使人民受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国家富裕、人口增长。

在那个各种思想迸发的时代,一个学说要想立得住,其信徒必须身体力行。墨子本人就是其学说的坚定践行者。所以,墨子立刻出发,步行十天十夜,来到楚国首都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内)。出发之前,墨子还嘱咐自己的大弟子禽滑厘(qín gǔ xī),带着三百弟子直接去宋国帮助守城,以防自己劝阻失败。
来到楚国之后,墨子首先找到公输班,说想请公输班帮自己杀一个人。但是公输班认为应当讲道义,不能平白无故杀人。于是墨子说,难道怂恿楚国攻宋不会导致无辜的宋国人死去吗?公输班被说服了,就带墨子去见楚王。
楚王不愿意放弃攻宋,说云梯都建好了,难道不应该试一试吗?墨子表示,有云梯也没用,我们墨家的工程技术天下第一,足以保证楚国攻不下宋国!
原来,墨家一方面反对在战争中浪费财富和生命,另一方面非常重视开源节流,认为创造财富是最重要的。因此,墨家重视劳动生产,墨家弟子全都要亲身投入农业、手工业的劳动中去。
在劳动中,墨家逐渐掌握了各种工程技术,甚至认识到很多自然科学的原理。可以说,墨家是当时的“科技工作者”。这就是墨子守住宋国的底气。

墨子在楚王面前和公输班模拟攻城战。公输班使出很多招数,被墨子一一化解,最后不得不认输。但是公输班说,我知道一个办法可以攻破宋国,但是我不说。墨子说你不就是想把我杀了吗?但是杀掉我没有用,我的弟子禽滑厘早就带着三百人去了宋国,我的招数他们全都会,即使我死了,他们也能守住宋国。
公输班只得认输,楚王也放弃了攻宋的打算。三百墨家弟子,在当时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力量。因为墨家非常注重组织建设。
墨家的最高领导人被称为“巨子”,墨子就是第一任巨子。墨家子弟必须服从巨子的命令。墨家还有自己的法度,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一个组织严密的集体。据说墨家子弟可以“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都是视死如归的战士。
墨家就是以这种坚定的信念、严密的组织和高超的手段,来践行自己的学说,改造这个世界。墨家成长为一个与儒家齐名的大学派,天下学子,“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但是物极必反,墨家对子弟的要求极高,对学派的理论严格实践,一方面铸就了墨家的高战斗力,另一方面也导致其难以被世俗大众理解。比如墨子认为生活要节俭,不应该搞娱乐活动,不应该厚葬,这些做法违背人的本性,很难做到。
墨子去世后,墨家内部理念不同,分成三派,各自坚持,难以弥合分歧,逐渐衰落下去。除了内部原因之外,儒家一直是墨家的大敌,在失去墨子这样一个思想巨人之后,墨家也无法与儒家抗衡。

但是一部分墨家子弟,因其高度组织性,被各国统治者任用。比如孟胜担任巨子的楚墨一派,为楚国阳成君效力。阳成君卷入了楚国贵族反对吴起变法的动乱中,因贵族在杀死吴起的过程中,用箭射中楚王的尸体,因此被剥夺封地。孟胜率领180名楚墨弟子,在阳成君的封地全部战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墨家衰落的命运。
后果
墨家衰败:战国末期墨家已经衰败,到秦汉时期已经基本消失不见。
结论:墨家在墨子在世时是与儒家不相上下的显学,墨子去世后逐渐衰落,在秦汉统一之后失去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