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任兰陵令:最后的大师
前因:荀子离开齐国;后果:儒法合流。

文/全历史 空灵画师

前因

荀子离开齐国:荀子在稷下学宫无法施展,就离开齐国,来到楚国。

公元前255年,荀子来到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令。荀子治理兰陵多年,政绩斐然。

荀子本是赵国人,名叫荀况,他年轻时游历天下,前往齐国的稷下学宫游学,接受儒家学说,并且有自己的创见。

荀子

在荀子之前的儒家大师是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作恶违背人的本性。可是荀子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人性本恶。

但是荀子的性恶论并不是要把人性批判一番,而是要提出一套方法,认为人可以被引导向善,所以荀子强调后天引导和教育的重要性。

而且荀子并不排斥法家的做法。战国时代,各派学者往往不喜欢秦国,很少到秦国去,对秦国的治理也经常批判,认为秦是虎狼之国。但是荀子不一样。荀子曾亲自前往秦国,仔细考察秦国的情况,之后给予秦国很高的评价。

荀子认为,秦国的人民简朴,听从官府的指挥;秦国官员很敬业和清廉,每天出了自己家就到官府去上班,下了班直接回自己的家,不私下里搞小团体,不拉帮结派,不以权谋私。朝廷上各种事情处理得很快,简直是“大治之世”。所以荀子认为秦国连续好几代保持强盛,是有其必然性的。

荀子就是这样非常看重实务的一个学者,所以春申君选择荀子当兰陵令,可以说是选对人了。

《荀子》

荀子治理兰陵,非常有一套。荀子融合儒家和法家的做法,注重礼法,用礼来引导人民,用法来惩处捣乱分子。荀子强调各种职业的人民要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荀子也不只把精力放在督促人民工作上,还重视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

荀子在兰陵兴修水利,以促进农业生产,并且注意人民疾苦,不在寒冷和酷热的天气下征召民众劳动。荀子还减轻赋税,藏富于民,选贤任能。在荀子管理下,兰陵大治。

荀子终究是个学者,重视教化,所以他最重视的还是教育。

荀子曾经在稷下学宫多次担任“祭酒”,也就是学宫在学术上的最高领导。但是,在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已经衰落,齐襄王的个人能力也远远不能和齐威王、齐宣王相比,所以荀子没能在稷下学宫尽展所学。于是,荀子离开齐国,来到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

在兰陵,荀子建立学堂,亲自教授学问。自从孔子在曲阜立私学之后,天下学术中心先是从曲阜转移到魏国西河,由子夏建立西河学派;接着随着齐国国势强盛,临淄稷下学宫成了新的中心。稷下学宫衰落后,兰陵就成了新的学术圣地。李斯韩非张苍等人纷纷来到兰陵,师从荀子。

李斯是荀子的高徒

有意思的是,李斯、韩非、张苍这三个最出色的弟子,都可以算作是法家。李斯后来成了秦国丞相,韩非则著《韩非子》这一集法家之大成的著作,后来也去了秦国,可惜被李斯排挤毒杀在狱中。张苍在秦统一之后,担任秦朝的御史。秦朝灭亡后张苍又为汉朝效力,官至丞相。

可见荀子的学问,融合儒法,而且践行了“法后王”的理念,真的培养出能推进历史潮流的人才,堪称战国时代最后一位大师。前238年,春申君去世,荀子不再担任兰陵令,专心著述。

后果

儒法合流:汉帝国的政治,儒法合流,以霸王道杂之。荀子的学问融合儒法,可以说是儒法合流的源头。

结论:荀子的学问融合儒法,是战国时代最后一位大师。荀子的两个学生在秦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是李斯,历任秦国客卿、廷尉、丞相;二是韩非,虽然没有在秦国为官,但是其著作《韩非子》被秦王政欣赏,秦王政几乎完全接受了韩非的政治主张。

阅读数 7.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