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锅侠商纣王建立的古都——朝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大败商军,商纣王帝辛问讯,便身着玉衣,自焚于鹿台之上。

“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朝歌),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谣传纣王自焚于鹿台,现有鹿台阁于朝歌

从此,中国目前发现第一个有文字的朝代正式灭亡。提到商代,多数人都会称呼为“殷商”,但实际上,商纣王长期居住的宫城,以及最后自焚的鹿台,都不在殷,而是在朝歌。殷墟位于想现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朝歌则是位于今日河南鹤壁淇县的朝歌街道。两处同在河南省内,相距约60公里。中间相隔一条淇水,都在黄河以北。

实际上,朝歌并非商代首都,帝辛也并未迁都。朝歌在商代的城市等级,是行宫或是陪都的存在。而朝歌的建设,并非始于帝辛,而是从武丁在位时就已经开始。商王武丁,可以说是晚商时期励精图治,使得商王朝国力空前,带领商朝达到最鼎盛时期的君王。著名的女中豪杰妇好,便是武丁的配偶。

《水经注·淇水》:“本沫邑地。《诗》云:爰采唐矣,沫之乡矣。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纣都在《禹贡》冀州大陆之野。即此矣。有糟丘、酒池之事焉,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

商王武丁带领商王朝走向盛世,并在淇水附近建立了新都,当时称为“沬(mèi)邑”。但武丁并没有在此久做停留,后来武丁便废弃了沬都,迁往北蒙。北蒙实际上就是盘庚迁都殷墟之前的旧称。后来的商王武乙、帝乙,都曾经发展沬都。而帝辛,则是把沬都扩建的集大成者。

《荀子·非相篇》:“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根据史料记载,帝辛体型高大威猛,并且自幼聪颖过人,全然不是一个“昏君”的料。并且,帝辛相当重视农业,商朝的国力也并未衰落。这点可以从帝辛对东夷的征伐成果看到。但是,使尽全力击溃人方国之时,背后所显露出来的弱点,正是周武王等待已久的良机。也因此,都于朝歌的帝辛虽然征服了东边,却被西方剿灭。

现今位于朝歌街道的朝歌文化公园

帝辛将整个过往的沬都扩建,大设离宫别馆,并将其名为“朝歌”。帝辛所建的朝歌,相当兴盛,如果将其放在历史的时间线上,或许能和汉代的长安、唐代的洛阳、宋代的汴京相提并论。但必须指出的是,“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并不是史料记载的朝歌城,而是今人对其的称颂。

据说,帝辛之所以败于周武王手下,是因为一时间征服的领土太多,大量的俘虏导致“消化”不良,也因此给了周武王可乘之机。这并非帝辛是一个昏庸无能的暴君,试问一个昏君,是要如何领兵攻打时常骚扰国境东面的蛮夷?更何况帝辛征伐人方的结果还是凯旋归来。种种矛盾之下,帝辛究竟是怎么样的为人,也开始让人感到疑惑。有趣的是,经过近代史学家顾颉刚综合考证,发现帝辛的70多条罪状都是周朝以后逐渐增加的。也就是“成王败寇”,周武王顺利击败了商纣王,因此,亡国之君必是妖孽。周朝的子民也将各种罪状往帝辛的头上扣,反正就是亡国之君,十恶不赦也不足为奇。帝辛俨然成为了背锅侠。a

随着朝代演进,商纣王背后背的锅也越来越多。战国时期,纣王的罪名增加了20项,到西汉又增加21项,到东晋还继续增加了13项。其中,最著名的历史故事莫过于“比干挖心”。但是,从目前比干墓寺庙中发掘出土的碑文记载看来,比干是在帝辛死后十多年才逝世。如果比干挖心并非杜撰,那挖他心的也绝非纣王,而是另有其人。

在武王伐纣之后,朝歌被视为商代王畿的基准点。周成王将王畿一分为三,朝歌以东地区为卫,由管叔监管;朝歌以南地区为鄘,由蔡叔监管;朝歌以北地区为邶,由霍叔监管。没想到,这却成为了之后三监之乱的祸根。在平定了三监之乱后,成王在此封地,将将黄河与淇水之间的商朝故地朝歌,封给了康叔。而这位康叔,便是将来春秋时期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卫国的开国君主。

阅读数 2.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