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前627年城濮之战;后果:晋齐鞍之战。
前因
前627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国大败。
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晋国率军来到郑国进行救援。楚、晋在郑国的邲(今河南衡雍西南)展开了对决,楚军打败晋国,称霸中原。
前627年的城濮之战楚国败给晋国后,很多国家认为楚国已经不行了。但城濮之败,并未伤及楚国根本。
楚庄王上台后,平定了楚国的内斗,整个国家很快恢复到了巅峰状态。楚庄王还在公元前606年向周王问鼎,表现出了称霸的野心。
但中原已经有了晋国这个霸主,楚国想上位,得先把晋国拖下来。
该怎么搞垮晋国?
公元前601年,执掌晋国朝政二十余年的赵盾逝世,晋国面临着权力真空和大洗牌,国内一片混乱。
楚庄王看准时机,在公元前597年,以郑国再次背叛楚国归附晋国为由,亲率大军伐郑,拉开了双方决战的序幕。
晋楚争霸,关郑国什么事?
这就要归咎于郑国微妙的地理位置了——郑国刚好处于晋、楚之间。晋四次伐郑,为的是敲山震虎,威慑楚国;楚国七次伐郑,同样是为了反抗晋国,展示自己称霸中原的能力和野心。如此,郑国沦落到了晋来降晋,楚来降楚的地步。
所以楚国这次再度利用进兵郑国为掩护,直逼晋国。
而晋国此时却早已不是那个上下一心,一致对外的强国了。对于楚国的咄咄威逼,晋国显得力不从心,接到郑国的求救后,从发兵到出兵足足花了两个多月。等到晋国大军终于来到黄河边上,郑国都已经投降楚国了。
站在黄河边的晋军面临着一个问题:打,还是不打?
晋军高层就此产生了重大分歧。
一派是以三军新任主帅荀林父为首的主和派。
他认为,楚国风头正盛,晋国这时候出兵胜负难料。更何况郑国根本就是个墙头草,就算这次晋国把楚军赶走了,过段时间郑国也会跟楚国结盟,所以就别费事儿了。
另一派则是以中军副将先谷、中军大夫赵括为首的主战派。先氏、赵氏,掌握晋国权柄日久,这帮官二代根本不把这个新上任的荀林父放在眼里。
先谷、赵括等人认为,晋国什么时候怕过楚国人,上次在城濮还不是把楚国人打得屁滚尿流。如果这次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去,实在丢不起这个人。
最后,由于中军元帅荀林父没有足够的威信,又犹豫不定,只能眼睁睁看着先谷和赵括等人率部渡河北上,自行伐楚。后来,荀林父也不得不率后部跟先谷一起渡河抗拒楚国。
晋军渡过黄河后,驻至邲地。
这时候,楚军听说晋军渡过黄河,内部也就战与和的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楚庄王因为上次城濮的失利,对强大的晋国军队还是有所忌惮,颇为犹豫。而楚庄王身边的大臣伍参却主战,他看出了晋国内部的混乱,认为晋军必败。
楚庄王还是放不下心,暂将大军驻扎在管(今河南郑州市)地待命。

在管地,楚庄王派使者到晋营,一半为议和,一半为刺探敌情。楚国使者说了一大堆好话,表达了求和的意图。荀林父看到楚国人采取了这样求和的姿态,便开心地也派使回信议和。
可是这边荀林父前脚刚同意,先谷后脚就派赵括跑到楚营,把楚庄王骂了个狗血淋头,扬言一定会开战。
赵括这顿骂得很解气,楚庄王这边却开了心,晋国的内讧已经摆在了台面上。此时不打,还等何时。过不多时,楚军很快制定了对战策略,分成左、中、右三路摆好阵势,向晋国杀来。
楚庄王倾巢出动袭击晋军的时候,身为主帅的荀林父还坐在军营等着议和的好消息。
由于没有充分的战前准备,晋军很快被击溃。溃逃的晋军纷纷抢着登船,士兵们互相踩踏,伤亡无数。
在晋国惨败逃跑的途中,有的战车陷在泥坑不能前进,于是楚国人教晋国人抽出车前横木,晋国人得以继续逃跑。没走多远,晋国人的马盘旋不前,于是楚国人又教他们拔掉大旗并扔掉车辕头上的横木。
就这样,靠着楚国人的指点晋国人灰溜溜地逃回了国。
后果
前589年,晋齐鞌之战,晋、鲁、卫、曹四国发兵攻齐,以晋国胜利而告终,但大大消耗了晋国的实力。
结论:邲之战是一场决定晋、楚两国在中原霸主地位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楚国把晋国从霸主的宝座上拉了下来,使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