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奠定现代小说的模式和风格特征)
卡尔维诺认为模棱两可的图像比语言更丰富和有趣味,能够一次暗示着数个故事而非单一的故事,让读者避免了“语言那种过度而虚幻的清晰”。

《看不见的城市》是意大利作家伊塔罗·卡尔维诺的文学代表作,第一版是 1972 年 11 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

《看不见的城市》1972 年首版

《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蒙古国皇帝忽必烈大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此小说共分成 9 个章节,马可波罗到达已经年老的忽必烈大汗的皇宫中,向大汗讲着他在帝国所见到和游览的城市。每章的首尾皆为大汗和马可·波罗的对话,其余的都为马可·波罗的口述。

作者用古代使者的口吻对城市进行了现代性的描述。连绵的城市无限地扩张,城市规模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感受能力,这样的城市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控制的怪物了。这就是后工业社会中异化了的城市状态,而这种状况会一直恶性循环下去。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卡尔维诺用奇思和妙笔将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抹得干净,塑造出一个令人惊叹的世界,具有后现代风格。

“这个忧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无多大价值,因为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一个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讲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个微小的城市,它越来越大,最后成为由众多正在扩张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悬在深渊上的蜘蛛网城市,或者是一个像莫里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

小说的历史背景带出真实存在过的两座城市:忽必烈帝国的都城和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这两座城市的对峙显示了城市作为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不同的价值。这显示了城市的秘密,城市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是柔软的,它吸纳众多,无所不包,始终是希望的体现,又是郁积负罪感的源泉。

“看不见的城市”是不存在的城市,却是完美的,存活于(马可波罗或忽必烈的)脑海中,由所有不完美的城市的不同优点组合而成。忽必烈十分渴望找到这座城市,但听过马可波罗对其他城市的描述后,大汗就知道它根本不会以城市的形式被建造出来。

作家在前言中披露了他的写作技巧和成书过程。这是一本经年累月“拼凑”出来的书,一种技巧和一种组合式的文字游戏。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是作者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卡尔维诺把关于城市的各种灵感和想法间歇性地记录下来,装到一个文件夹里,他的文件夹中有一个专用于物体,一个专用于动物,一个专用于人物,一个专用于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专用于神话中的英雄;他有一个关于四季的文件夹和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 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作者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作者就开始思考能否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1961 年的卡尔维诺

就这样,几年里卡尔维诺一直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每次一小段,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有的时候他只想象悲惨的城市,有的时候则只想象幸福的城市;曾有一个时期他把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个时期他总谈到每天从城市中泛滥出来的废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本日记,记录下作者的心情与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

待到快要装满时,他开始试图从中提取这本书,使用一种精巧的结构,为文字起标题、归类,最后形成有机的整体。故而,书中呈现的阅读顺序,其实并不是写作顺序,读者也无需受限于书页的次序去阅读。一种读它的方法,是随意翻开其中任何一篇,可有心,可无心地游历一座城市,任由自己迷失在梦幻般的文字世界里;另一种方法,是抛开被打乱和重新组织的 11 个主题(每个主题包含 5 座城市),依照主题线索本身去跳着阅读,这样的好处是能够相对比较清晰地获悉本书的意旨。

作者相信,一本书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也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或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

阅读数 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