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的崛起
前因:唐玄宗年间节度使制度的建立;后果:安禄山范阳起兵

前因

唐玄宗年间节度使制度的建立(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公元742年(大唐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任命边将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并赋予其上奏议事的权力。

安禄山的一生极具戏剧性:身为边陲之地的地痞流氓却被“范阳军区司令”张守珪看重,大加培养;战功彪炳,却因为一次失误险些被张九龄问责打入死牢;命悬一线时,被玄宗特赦逃过一劫;最终手掌三镇军权,走上自立为王的叛国之路。

安禄山是如何一步步崛起,从一个边陲部落的小人物成为撼动唐朝的枭雄呢?

最开始,安禄山是干“中介”起家的。

安禄山的第一份工作是“诸藩互市牙郎”。这一行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外语翻译兼外贸中介。据《资治通鉴》记载,建立之初,大唐就大开国门欢迎外国友人来中国做生意,“诸藩互市牙郎”这一工作就是这样产生的。

a a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此篇内容在:唐纪.唐纪二

安禄山是突厥粟特的混血儿,通晓汉语、契丹语、奚语、渤海语、古朝鲜语等9种外语,所以安禄山在“诸藩互市牙郎”这一份行当中干得如鱼得水。他每天跟丝绸之路上的各个种族的商人、官员,乃至军人打交道,对于边境的情况也是再熟悉不过了。

这样的经历,后来便成为他被范阳节度使张守珪重用的主要原因。

在古代中国,做外贸中介的收入并不高,安禄山在边境日子过得也并不富裕。于是他时不时便会打打法律的擦边球,偷鸡摸狗。

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次,安禄山在偷羊的时候,被巡逻的士兵逮个正着。偷羊在当时属于重罪,按律当处以棒杀之刑,监斩的就是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安禄山眼看要被棒杀,便大声呼叫:“你不杀在边境作乱的奚族和契丹,却来杀我这样的壮士!”

张守珪监斩无数,但像安禄山这样临危不乱,还能大声斥责自己的人却没见过。从他的话语和相貌中,张守珪隐约觉得这个人不一般,正好他对边疆环境也非常熟悉,便让他在军中担任“捉生将”,将功折罪。

“捉生将”这个职位,相当于捕快队长,职责之一就是从边境那边抓外国俘虏过来问话。安禄山对边境环境再熟悉不过,再加上会9国外语,三天两头就带几个外国俘虏回来,多的时候能带回二十几个。

除了认认真真积累军功,安禄山也没忘记巴结上级。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安禄山的时间地图

有个安禄山洗脚的典故,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北方天气寒冷,张守珪睡觉之前,有用热水泡脚的习惯。安禄山主动为张守珪服务,经常伺候张守珪泡脚。张守珪见安禄山如此殷勤,就大力提携栽培安禄山,每次向朝廷上报军功的时候,都突出表扬他。一来二去,安禄山身在边疆却闻名朝野,在玄宗面前混了个“脸熟”。

不过,安禄山的崛起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当时唐朝的宰相之一是张九龄,一路从广州来到长安,实打实从基层做到中央,以耿介忠诚为人称道。张九龄对安禄山非常忌惮,认为安禄山迟早要作乱。

后来,安禄山在一次平定边关战事时,轻敌冒进,吃了败仗。张九龄毫不容情,按律将安禄山打入死牢。玄宗得知此事后,坚决不同意处死安禄山,硬是把安禄山的命保了下来。安禄山这才九死一生,回到边疆。

《妖猫传》剧照,杨贵妃

安禄山回到边疆后,对长安的政治产生了新的认知。也是从这里开始,他开始非常小心的上下打点,重金贿赂大臣张利贞、宰相李林甫等人,极力讨好他们来让玄宗记住——自己是个“忠臣”。很快,在后宫的杨妃也成了安禄山的“讨好目标”。

安禄山非常清楚玄宗对杨妃的喜爱,更重要的是他想借着杨妃的势,来保自己的仕途飞黄腾达。所以,四十多岁的安禄山认了杨妃为“义母”,而当时杨妃却只有29岁。后来安禄山更是在拜见玄宗和杨妃的时候,只拜杨妃,不拜玄宗,说胡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极尽讨好之能事。

随着张九龄被李林甫陷害离开朝野,安禄山便再也没有了节制。凭借着讨好巴结,以及对边关情况的了解,安禄山几年之内便到达了权力的巅峰,他升任平卢节度使后,更身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河东节度使,掌握了今河北、辽宁西部、山西一带的军事、民政及财政大权。

后果

范阳起兵: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涿州)起兵反唐。

结论:安禄山的崛起,是盛唐走向中衰的序幕。

阅读数 4.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