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颖又魁梧、手下猛将如云、功过先王。这真的都是一个昏君的所作所为?也许,帝辛只是一个运气不好的亡国之君,那些暴虐无道的罪名,全都是后世加诸于其上的非议。
武王伐纣,是顺天命而为,晚商时期,在朝歌城中“长夜之饮以失日”的商纣王,在酒池肉林的日子里,迎来了灭亡的那一天。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帝辛方才东征人方胜利,俘虏了三万多人。更派手下大将蜚廉、恶来北伐。在王城防御最薄弱的时候,西面的周武王自丰京举兵攻向朝歌,在牧野之战中战胜了商军。兵败的帝辛自知时日已到,于是换着玉衣,自焚于鹿台之上。
这似乎有点蹊跷,一个成天饮酒作乐,沉醉女人香,不务国事的君王。哪里来的实力东征?而且手下还有蜚廉、恶来这样的大将?这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被诸侯国领兵趁虚而入,兵败亡国的普通故事,帝辛怎么就成了如此恶劣的国君了呢?
要想理清商纣王是何许人也,要从他出生的时候开始:
《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从史记的记载看来,帝辛聪敏过人,而且身强体健,具有适合成为王的体魄。那么,聪慧的君王手下蜚廉又是何许人也呢?根据《秦本纪》记载,蜚廉是秦的先祖,是颛顼的子孙。蜚廉与他的儿子恶来,一个是日行千里的飞毛腿,一个是气吞山河的大力士。看来两位都是不可一世的大将,并且听命于帝辛。
《秦本纪》:“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
那么,帝辛在亡国前倾尽全力,攻打的人方,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人方,又可称夷方,属于东夷部落的方国。在今山东省中东部和江苏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在商晚期时,人方时常入侵商朝属国,帝乙、帝辛不堪其扰。但最后帝辛却成功征服了人方,成功的让中原的疆域,扩展到江淮一带,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也就是说,帝辛做到了父亲都没做到的事情。

聪颖又魁梧、手下猛将如云、功过先王。这真的都是一个昏君的所作所为?也许,帝辛只是一个运气不好的亡国之君,那些暴虐无道的罪名,全都是后世加诸于其上的非议。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也曾经对纣王的暴虐感到怀疑,并在《古史辨》中专文讨论过,最后他认为,这些不过就是周朝人对亡国之君的罪责之词。在先秦,师出有名是相当重要的事情。鲁王就曾经因为名不正、言不顺的攻灭项国,而遭到齐桓公的拘留。a在史料中,越国要攻打吴国,就要先骂吴王,并救吴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既然周族起兵攻打商朝,那自然是要有它的理由。同样的,周人获得了胜利,也要继续巩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只要商王足够卑劣,周王就有十足的理由消灭他。a
客观从史料上看来,帝辛之所以亡国,很显然的就是倾尽举国之力消灭人方,动摇国本的情况下,被周人趁虚而入。
《左传·昭公十一年》:“桀克有缗以丧其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但趁虚而入哪有那么简单,周人是商朝的旧贵族联手,里应外合之下,才让帝辛猝不及防的败阵下来。这个故事似乎有点像是得罪了申侯的周幽王,在诸侯与犬戎的联合下,葬送了王国。如此说来,商纣王暴虐、贪恋女色、不务朝政似乎全都是莫须有的罪名。但是有一点是真的,就是商纣王真的相当贪杯,他嗜酒成性。不过,商人的酿酒技术确实是中国历史中发展空前的进步,不止商王,凡是商人基本都爱喝酒。这也是商朝社会自温饱线上晋升至有农余可酿酒的指标。商人嗜酒成性的问题十分严重:
《酒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
《酒诰》出自周公,是中国第一篇禁酒令,周人领有天下之后,为了禁止酒醉闯祸,不惜使用死刑。可见这个问题已经是深入骨髓,难以根治的祸害。
新兴的政权要巩固自身的地位,骂骂被消灭的前朝,这本身无可厚非。中国史上历朝历代这是常有的事。但得了便宜还卖乖,那就不是什么明君所为了。周武王在战胜了纣王之后,也没有仁慈的对待蜚廉父子。恶来在纣王兵败时一同被杀,而此时蜚廉却领命征服北方,速速返回朝歌的蜚廉,却被周武王驱赶到海边才处决。除此之外,现今位于朝歌的纣王墓,多半也是后世虚构的存在。

那么,真正的纣王墓究竟位于何处呢?既然是商王,自然是要葬在商王陵墓。晚商都城殷墟,就有专属于商王的墓地。


从空拍图中可以看到,整个王陵分为东西两区,每个区域内都有城”亚“字形的陵墓。”亚“字中央的方格,自然是存放商王棺椁的墓室,而四方延伸的,则是王可用的墓道。在西区中间位置,可以发现一处只有中间方格,没有墓道的陵墓。这一处,便是自焚于鹿台的商纣王墓。亡国之君,自然不可能妄想后世会去大葬前朝君王。编号1567的陵墓,除了没有墓道,墓室内部也是一处空坟。也许真如文献记载,帝辛身着玉衣,自焚于鹿台。也可能,纣王在某处曝尸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