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阳起兵:安禄山的野心
前因:安禄山任三镇节度使;后果:安禄山称帝。

前因

安禄山任三镇节度使。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涿州)起兵。

消息传到长安,玄宗许久不能相信。玄宗的震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朝廷的心态。为什么大唐面对安史之乱的叛军会如此猝不及防?因为在最高统治者玄宗眼里,安禄山一直是“忠臣”。

在玄宗还没有见过安禄山的时候,就经常从边关的战报中听到安禄山的名字,知道了他为国奋勇杀敌的故事。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唐玄宗的时间地图

然而,安禄山明面上向玄宗讨好卖乖,博取信任,暗地里却做着造反的准备。

起兵之前,安禄山一直在蓄养战马,最后甚至达到了数万匹的规模。此外,他还着意储备大量兵仗器械和粮草。当然,这么大的动作很难不被人发现,但每当有人检举安禄山造反,玄宗都充耳不闻。

此外,从升任平卢节度使开始,安禄山便开始网罗党羽,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以番将史思明等将领为骨干的集团。与此同时,他还利用自己通晓9国语言,熟悉边疆多民族环境的优势,豢养同罗、契丹等族前来投降的人,将这些人严格挑选组成亲军,号称“曳落河”(意为壮士)。

在做好了粮草军备和人员的准备之后,安禄山也做了战略上的准备。

安禄山的谋士曾为他献过两计。

安禄山,《妖猫传》剧照

其一,佯装向朝廷献马,然后出其不意地偷袭两京。但此计被河南尹识破,上报朝廷。玄宗虽然不信,但也下诏不必献马。此计不成,安禄山的另一个部将又献上一计,建议分兵四路南下,最后会师于长安。但安禄山认为分兵四路会导致兵力过于分散,没有采纳。

两计之后,安禄山也一直在为攻打长安、洛阳尝试不同的作战方案。

不过,安禄山准备虽准备,最终没下定造反的决心。当时,宰相杨国忠觉得安禄山早晚会造反,于是他把朝中依附安禄山的大臣全部贬谪出京。甚至派人查抄安禄山在长安的家。远在幽州的安禄山受到刺激,索性起兵,旗号便是“诛杀杨国忠,清君侧”。

于是,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今山西朔县东北),以巩固后方基地。他自己则依照计策,从蓟城(今北京城西南)南下,向洛阳、长安杀来。

面对安史大军,唐玄宗又做了什么呢?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安禄山的时间地图

就在范阳的叛军马不停蹄、兼程南下的时候,远在长安东郊华清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唐玄宗正在与爱妃杨玉环泡温泉。

虽然在安禄山起兵后不久,玄宗就已经接到了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但在他看来,举报安禄山谋反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每次都“不实”,所以玄宗认为这次不过又是与安禄山不和的人在诬告而已。直到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派人传来情报,玄宗大梦初醒,紧急召见文武大臣商讨对策。

安禄山的死敌杨国忠听到这一消息后,暗自冷笑说,果然不出我所料,并对玄宗说不要把这些小打小闹的战事放在心上。玄宗犹豫后,先后布下三道防线,以阻挡叛军西进。他先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准备防守;然后命皇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最后让大将毕思琛往洛阳募兵防守。

然而,当唐朝的官军与安禄山叛军实际交手以后,唐朝马上发现,在实战经验丰富的叛军面前,官军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官军节节败退,好不容易在潼关才勉强稳住阵脚,阻止住了叛军的进攻。但随后,负责守卫潼关的番将哥舒翰在杨国忠的逼迫下,出潼关作战。然而由于哥舒翰率领的这二十万官军,都是由临时征集的士兵组建而成,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面对安禄山的大军,一触即溃。

后果

安禄山称帝、马嵬坡之变、唐肃宗称帝。

结论:范阳起兵,是安史之乱的第一场大战。从此之后,长达八年、让唐由盛而衰、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就这样开始了。

阅读数 3.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