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国人暴动;后果:西周灭亡
前因
国人暴动:约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在政治上推行新政,引起国都(西周国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百姓的不满,爆发了一场平民起义。
约公元前828年,周宣王(姬静)即位,整饬朝政,周朝政治获得短暂复苏,史称宣王中兴。
周宣王即位前,父亲周厉王行高压政策,引发国人暴动,被赶出了王宫。年幼的周宣王在召国国君召穆公的保护下,保住了性命。
周厉王逝世后,周宣王主政。
周宣王亲政之初,把一门心思都放在了王后姜氏身上,多次耽误朝政。
姜氏知道后,就把自己的头饰、华服卸了下来,走到周宣王面前,请辞王后之位。姜后说:“天子沉迷声色,不理朝政,责任全在于我,还请天子降罪。”周宣王见状,意识到自己的不是,忙将姜后扶起,说:“这怎么能怪王后呢?实在是我失职了!”
之后,周宣王勤勉于政,并且重用召穆公、尹国国君尹吉甫等人,改善周厉王时期的弊政。

周宣王取消周厉王时不允许百姓议论朝政的规定,并且放宽百姓采樵、渔猎的限制,让百姓重新拾起对天子的信任。
后来,周宣王组织新军,分别派出尹吉甫与召穆公,征战西夷与淮夷,保证国土的安全,树立天子的威严。
尹吉甫与西夷对战时,带兵有术,并奋勇杀敌,昆夷与猃狁两大部族于是退兵,不敢再进犯周朝。召穆公与淮夷对战时,更是打下了淮夷诸国中最强大的徐国,不仅徐国自此臣服于周朝,进献各种礼物求和,其余淮夷诸国也纷纷归顺周朝。
于是,周宣王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并恢复了周朝的生气。
周宣王征讨胜利后,变得极为嗜战,并决定亲征南方,继续征讨夷族。然而,事与愿违,周宣王不仅多次败北而归,还急于推出新政,弥补战争损失,导致百姓民不聊生,国势也急转直下。
周宣王亲征南方时,先是不敌条戎、奔戎,兵败中条山(今山西绛县)。三年后,周宣王再次出征,又不敌申戎与犬戎的联军,兵败千亩(今山西介休)。千亩之战中,周宣王还差点被砍杀,幸得大臣奄父的掩护,才顺利逃回镐京。
几场战役下来,周朝损失惨重,外患势力更加壮大,无奈之下,周宣王只好废除籍田制(百姓共同耕作公田,并获得一块私田作为报酬,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改为按人口收税,弥补战争带来的损失。
新政在发布之初,受到许多诸侯的反对,他们认为,用这种方式收税,会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请求周宣王收回成命。
周宣王不听,力排众议,坚持推行。
后来,周宣王一方面自满于曾经的功业,另一方面在战败中受挫,性情越来越乖张,不仅失去贵族的信任,更使得诸侯们不愿再出兵保护国都,甚至蓄谋叛乱。
公元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携二子觐见周宣王,周宣王特别喜欢鲁武公的次子,要求鲁武公“废长立幼”。大臣仲山甫知道后,认为“废长立幼”于礼不合,跑来阻止周宣王,但是周宣王并不听取。
鲁武公逝世后,鲁武公次子即位,是为鲁懿公,遭到鲁国人的非议,鲁武公长孙伯御更是借机杀害鲁懿公,以嫡长孙的名义继承鲁君之位。
周宣王得知后很生气,就领兵讨伐鲁国,杀死伯御,立鲁懿公的弟弟为鲁孝公。
这件由天子带头违反礼法的事件,让诸侯百姓都对周宣王极为不服,自此不再信任周宣王,并且多次违抗天子之命。
自此之后,周宣王变得非常多疑,总是认为身边人对自己不利,于是接连杀害了不少大臣,贵族们都对他极为不满,矛盾日渐增加。
就这样,周宣王将亲手建造的中兴局势,毁在了自己的手里。
后果
西周灭亡:约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杀害周幽王,掠夺财宝而去。
结论:宣王中兴,是西周末年短暂一次王朝中兴,然而宣王中兴所立的各项功绩,在周宣王晚年时都不复存在,周宣王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更成为西周颠覆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