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灵武称帝:唐朝的转折点
前因:马嵬驿兵变;后果:邺城之战。

前因

马嵬驿兵变:公元756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

公元756年(至德元载)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称帝,是为唐肃宗。

唐朝的皇帝,为什么会在长安之外的灵武即位?事情还要从马嵬驿兵变说起。

马嵬驿兵变之后,玄宗大受打击,再也无心战事,准备带着太子李亨和一众王公大臣一起往蜀中进发。玄宗一行人没走多远,却被百姓们留下。

杨贵妃命丧马嵬驿

挡路的百姓说,皇宫是陛下的家,陵寝是陛下的归宿,陛下如今要抛弃这一切去哪里呢?

玄宗不知如何作答,只好命令太子李亨留下安抚躁动的百姓,自己先行上路。等太子做好百姓的工作,再跟大队伍汇合。

可是,玄宗没有想到,他与太子李亨从此就这么分道扬镳,属于他的辉煌时代也就此落幕。

百姓看玄宗拍马走人了,便围在太子周围,说皇上如果不愿意留下,我们愿意追随殿下,讨伐叛贼,收复长安。如果连你也走了,谁来光复中华,又有谁能为我们做主呢?

请愿的百姓越来越多,不一会儿几千人聚拢过来。李亨仍不肯留下。

这时候太子李亨的三儿子、建宁王李倓和宦官李辅国极力劝阻,他们认为,如果李亨随玄宗入蜀,万一叛军断绝栈道,那就等于将中原大地拱手相送。到那时候,再想有所作为,恐怕就晚了。不如现在收回西北戍边的军队,合兵向东讨伐安禄山叛贼,然后收复东西两京,平定四海,然后再打扫宫殿,迎接玄宗归来。这远比随侍玄宗避难蜀中,更为孝顺。

这时候,李亨的庶长子、广平王李俶也劝阻父亲,父老相亲们更是拦住了李亨的马,不让他离开。无奈之下,李亨只好派李俶前去报告玄宗。

《大唐荣耀》剧照,广平王李俶

玄宗得知后叹道,这是天意啊。然后从军队中分拨出两千人留给了李亨,并对这些留下的将士说,太子仁孝,一定能够继承大唐帝业,希望你们好好辅佐他。说罢,一路西行入蜀。

这一幕,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父老遮留”,百姓们叩请逃难路上的太子李亨,留下来光复大唐江山。可以说,没有马嵬驿的这一幕,也不会有后来李亨“顺应民意、顺应天命”在灵武即位的事情。

后来更不少学者认为,“父老遮留”可能是李亨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目的就是为了脱离玄宗,以便寻找机会自立门户。而且不仅如此,马嵬驿兵变也极有可能是李亨参与策划的。

因为从马嵬驿之变到父老遮留在到灵武即位,是一系列过于清晰的、具有紧密因果联系的事件,其动因都是李亨要从玄宗手中夺取天子大权。

无论如何,李亨成功留了下来,担负起指挥与安禄山作战的任务。

可是被百姓留下的李亨,又该往哪里去呢?

众人正在迷茫之际,建宁王李倓首先站出来,建议向地处西北的朔方节度使借兵,并给出了充分的理由:

其一,李亨以前曾经担任过朔方节度使,积累了一些人脉;其二,朔方离李亨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远,容易借兵;其三,朔方军兵马完好无损,河西行军司马裴冕出身望族,对皇上忠心不二;其四,安史叛军正忙着进攻唐朝的主要城市和繁华地区,朔方这里相对偏远,敌人还顾不上。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唐肃宗的时间地图

李倓此时如此迅速的应变,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件事根本就是事先准备好的。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很早之前李倓与宦官李辅国就商量好了去处,此番问答,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说服众人而已。

众将士觉得可行,于是李亨便率领着大军朝朔方行进。

李亨这样一路走,一边收留从潼关撤回来的残军败将,还要躲避安史叛军的追杀,日夜兼程,终于在七月初九抵达灵武

众人抵达灵武之后,认为灵武兵强马壮,向北可以召集各郡军队,向西可以征发河西、陇右的精锐骑兵。只要李亨能够登基称帝,就能够以天子的名义号令群雄,然后挥师南下,平定中原。

于是裴冕等人纷纷劝说,一连上奏五次,李亨终于“勉强”同意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李亨登基后,便奉李隆基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并大赦天下。

后果

邺城之战:唐军围攻邺城(今河南安阳)安庆绪部,与其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被狂风惊散,溃败。

结论:唐肃宗是一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于平叛安史之乱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中唐的中兴打下了基础。

阅读数 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