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起义:名为起义实为造反
前因: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后果:隋朝灭亡。

文/全历史 空灵画师

前因

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613年(大业九年),隋炀帝集全国之兵,第二次亲征高丽。

613年(大业九年),杨玄感在黎阳发动兵变,举兵反隋。

杨玄感是隋朝开国元勋杨素的儿子。杨素与隋文帝杨坚同族,在隋朝平定天下、扫除突厥威胁的过程中立有大功。杨素又帮助隋炀帝杨广夺取太子之位,所以在隋文帝死后也位高权重。但是隋炀帝是个暴君,对杨素充满猜忌,甚至说过如果杨素不死的话就要杀他全家这种话。

杨玄感是一员猛将

作为这样一个大功臣的儿子,杨玄感非常有才华,担任地方官的时候政绩非常好;同时对隋炀帝感到恐惧,害怕有朝一日会被隋炀帝迫害。而且才华出众的人往往有野心,杨玄感跟随隋炀帝杨广征讨吐谷浑,回师途中就想趁士卒疲惫的时候袭击隋炀帝,但是被叔父杨慎劝住了。

在隋炀帝第一次征高丽时,由于人民不堪重负,在山东、河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民起义。杨玄感此时又动了举兵叛隋的心思。第二次征高丽,杨玄感被隋炀帝派去督运粮草,身处大军后方重地。杨玄感故意耽误粮草运送,想要疲敝大军,同时召回自己的两个弟弟,准备起事。

隋朝将领来护儿从海路出征平壤城,杨玄感伪称来护儿造反,声称要前去平定反贼,起兵占据黎阳。接着在城内搜刮物资,征发民夫,还号召附近的州郡发兵来相助。

杨玄感的好友谋士李密此时赶到黎阳,成为杨玄感的谋主。李密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北上占据幽州,截断隋炀帝大军的后路,让大军缺乏粮食,不战自溃。中策是向西进军关中,占领长安,控制潼关,利用关中地区的有利地形对抗朝廷大军。下策是就近攻打洛阳,但是洛阳是隋朝统治的中心,打洛阳胜负难料。

杨玄感的看法却与李密相反,他觉得洛阳百官云集,如果攻下洛阳,抓住百官家属做人质,就能占据上风,所以杨玄策选择了下策。

杨玄感起兵,是抓住了农民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的时机,所以他也顺应民意,提出自己是为了解救民众、打倒暴政而起兵的。并且杨玄感开仓放粮,收买民心。所以很多老百姓信以为真,纷纷加入他的队伍。在全国其他地方,受杨玄感的影响,在613到614年陆续出现大量的起义军。

杨玄感开仓放粮

随之,隋朝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分裂。很多对隋炀帝不满意的官僚也加入杨玄感的叛军,比如开国元勋观王杨雄之子杨恭道、韩擒虎之子韩世谔等。而隋炀帝知道杨玄感叛乱之后,赶紧从辽东撤军,回来救援洛阳。

杨玄感进逼洛阳,遇到刑部尚书卫玄的军队。杨玄感喜欢亲自带队冲锋,反复和卫玄军交战,多次打败卫玄军。但是杨玄感的弟弟杨玄挺在战斗中被箭射死。随着隋朝援军不断抵达,杨玄感逐渐失利。而且此时杨玄感已经懒得再伪装了,开始直接声称自己是为了当皇帝才起兵,又逐渐疏远了李密等人,重用前来投靠的大贵族后代。本来战局就不利,还不能利用老百姓的反抗心理,杨玄感逐渐走上了末路。

杨玄感放弃洛阳,准备前往关中。途中有老百姓告诉杨玄感,说附近有个弘农宫,囤积了很多粮食,应该攻打下来。杨玄感率军攻打弘农宫,结果打了三天也没打赢,被追兵追上。杨玄感在董杜原这个地方大败,只剩下十几个骑兵护送杨玄感逃走。

逃亡路上,杨玄感对弟弟杨积善说:“我已经失败了,不想受辱,你杀了我吧!”于是杨积善杀死了杨玄感。接着杨积善自杀未遂,被抓住了。杨家遭到隋炀帝的清算,所有男性全部被杀,杨玄感被暴尸街头,他老爹杨素的坟也被刨了。

猛将也有穷途末路

杨玄感的野心失败了,但是他的叛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隋朝境内出现很多响应杨玄感的起义军,隋末的天下大乱已经不可避免。

后果

隋朝灭亡:618年(大业十四年)隋炀帝被杀,619年隋朝灭亡。杨玄感起义带动隋末天下动荡,进而导致隋朝的灭亡。

结论:杨玄感起义沉重打击了隋炀帝的统治,引起从江南到西北各处的全国大起义浪潮,敲响了隋王朝的丧钟。

阅读数 5.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