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圣临朝:武则天的进阶路
前因:上官仪被杀事件;后果:武则天称帝。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上官仪被杀事件:664年,宰相上官仪因起草废后诏书而开罪武则天,最终被诬陷处死,李治废黜武则天的计划失败,大权旁落。于是,才出现了武则天封禅泰山、二圣临朝的局面。

664年,武则天与唐高宗并称“二圣”,垂帘听政,从后宫正式走上朝堂,总揽大小事务。于是,唐王朝出现了在皇帝年富力强情况下,皇帝、皇后二圣临朝的局面。

那么,武则天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这一奇迹的呢?

首先,从幕后到台前,将垂帘听政常态化、制度化。

664年,皇后武则天因大权独揽,遭到高宗李治的忌惮,高宗想要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之位。宰相上官仪奉命起草废后诏书。可诏书还没有公之于众,就被武则天发现并制止了。随后,武则天以谋反的理由,将上官仪处死。

武则天

虽然这次废后危机,武则天平安度过。但武则天深刻感受到皇后之位的朝不保夕,只有自己坐在朝堂上,亲眼看着那些大臣们,他们才不敢鼓动皇帝废后。

想好对策之后,武则天开始找高宗谈话。武则天使出撒娇带威胁的手段,要求高宗李治答应她可以一起临朝听政。

虽然自从几年前李治突发风疾,武则天就开始代理国事、批阅过奏章,可做的都是幕后工作。即便垂帘听政,也只是临时性举措。

如今,高宗李治一方面考虑到自己体弱多病的身体状况,一方面又不放心将年幼的太子交给那群老奸巨猾的大臣。于是,高宗答应了武则天临朝理政的要求。终于,武则天可以“垂帘于后”,天下大权,悉归中宫。

其次,封禅泰山,打造公众形象。

垂帘听政让武则天在大臣面前确立了和高宗并尊的地位,下一步就要在天下人面前树立威信,办法就是封禅泰山。

泰山

封禅作为古代国家最高级别的典礼,并没有皇后什么事儿,顶多就是随行人员,不允许真正参加典礼。可武则天改造了这次的泰山封禅。

按照封禅的传统,应该先由皇帝向上天献封礼,为初献;再由公卿们行祭地的禅礼,称为亚献。结果武则天不认可这个传统,她辩解说禅礼本来就是祭祀养蚕的地神之礼,由太后配享,现在理应由母仪天下的皇后主持才对。

于是,665年11月,在盛大的仪仗队扈从下,李治率领着文武百官,武则天带着后宫家眷,从东都洛阳城出发,浩浩荡荡地前往泰山封禅。

在这支几万人的随行队伍中,不仅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首领和使节,还有无数的穹庐帐篷和马牛羊驼,连绵数百里路,一直走了两个多月,才到达泰山脚下。

在封禅仪式上,群臣看了都敢怒不敢言。这么隆重的国家仪式,让皇后活脱脱给搞成了一次庆典。

封禅大典,确实让天下人看到了武则天的权威,事后她甚至通过为所有官员加官进爵的办法来笼络人心。

除了恩典之外,另外还有武则天展示权威的地方。672年,武则天以两万贯脂粉钱,命人根据自己的形象在洛阳龙门石窟雕刻了卢舍那大佛。这尊大佛历时三年九个月才完成。

武则天造卢舍那大佛

674年,武则天垂帘听政已经第十个年头了。为了让自己的地位更进一步,她再次出招:自封天后,在天下人面前展现自己的领导能力。

那么,武则天是如何做的呢?

她先是鼓动高宗以孝顺的名义,把祖宗都追封了个遍,如尊唐太宗为文武圣皇帝,长孙皇后为文德圣皇后。接下来,武则天又说,我们的称号怎么能和祖宗的一样呢,要避讳才行。

于是,这年八月,李治自称天皇,武则天改称天后。

这并不是简单的改一个称呼的问题,因为武则天的目标不是有权力的皇后,而是权力无限的皇帝。

于是,自封天后之后随即跟随着配套措施——建言十二事,颁行天下。

这是武则天像天下证明自己领导能力的施政纲领。不仅在农业上轻徭薄赋、施恩于百姓,还提高中下级官员的待遇,笼络百官;提高女子地位,子女要为母亲守孝三年等措施。

建言十二事不仅反映出了十多年来武则天练就的政治素养和执政能力,也为日后称帝赢得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后果

武则天称帝:二圣临朝后,武则天独揽大权。终于,在690年,改唐为周,即位皇帝。

结论:二圣临朝不仅是武则天正式走上政治舞台的开始,也是武则天迈向称帝之路的重要一步。

阅读数 4.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