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窃国是件大事,经得住考验才能站得稳脚跟。
文/全历史 锦灰堆
公元580年9月13日,北周大将尉迟迥被外戚杨坚困于高楼之上,被逼自杀。
两个月前,尉迟迥听到从都城传来北周宣帝的死讯,以及杨坚升任大丞相、总揽朝政的消息。尉迟迥唯恐杨坚篡夺北周政权,于是决定起兵勤王,并号召宇文氏各个亲王和各州将领一起讨伐杨坚。
最终,讨伐行动因为尉迟迥的死受到重创。
对杨坚来说,战胜尉迟迥基本上就扫平了他夺取北周政权的障碍。此后一年,杨坚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此处可a至604年8月13日的南京)。
历史上篡权者还有代汉建新的王莽(此处可a至25年6月22日的鄗城),取代曹魏建立晋朝的司马炎(此处可a至290年5月16日的洛阳),而杨坚是“扶正”最快的皇帝。在这一过程中,平定尉迟迥之乱就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尉迟迥尚未起兵之际,杨坚便以为周宣帝发丧为由召尉迟迥进京,同时派老将韦孝宽接替尉迟迥的相州(今河南河北一带)总管一职。
韦孝宽在去相州的路上,遇到尉迟迥派来迎接他的信使,在对方言行中,韦孝宽判断尉迟迥可能不会听命前往长安。于是,韦孝宽假托自己年老体弱,放缓了去往相州的行程,同时派人到相州刺探情况,由此得知尉迟迥在密谋起兵。
韦孝宽急忙返回,并且沿路破坏桥梁道路,牵走驿站所有马匹,又嘱咐驿站官兵好好准备,设宴款待即将到来的尉迟迥。结果,尉迟迥派来追赶的人一路被拖延,最终没有追上韦孝宽。
韦孝宽是北周名将,曾在北周武帝(此处可a至574年7月13日的长安)吞并北齐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到后世唐德宗年间(此处可a至780年2月11日的长安),甚至被追封为“六十四名将”之一,所以,韦孝宽的本事不只是靠计谋避险,更是在战场上取胜。
韦孝宽率兵攻打尉迟迥之时,因为地势不利,不仅没有忙于进攻,反而率军后退。当地百姓出来围观,韦孝宽便看准时机,将燃着火的弓箭射向人群,致使百姓惊慌四窜,冲散了尉迟迥的大军。失去阵型的军队很快溃散,韦孝宽的部将追上,将尉迟迥逼到高楼上自尽而终。

相比之下,尉迟迥招附的地方将领就资质平平。
尉迟迥起兵前曾召集各州总管一起讨伐“窃国者”杨坚,一时响应者众多,号称十万人之众。其中,最主要的是益州(今四川)总管王谦和郧州(今湖南)总管司马消难。
只是两人虽然有心起兵,但才智和胆识平庸。听闻杨坚的部将来袭,王谦仗着蜀道艰险一味退守,司马消难则直接投奔陈朝寻求支援,这种行为就像梁元帝在对抗弟弟萧纪时写信给西魏求援一样,无疑是一种引狼入室的行为。最终,杨坚在打败尉迟迥之后,也将陈朝和司马消难一起消灭了。
其次,杨坚扣押宇文氏“五王”于长安,切断了尉迟迥与他们的联盟。
尉迟迥起兵最有力的助手是北周宇文氏的五位同姓亲王,他们因为宗亲的身份反对杨坚掌权,且本身实力强大,杨坚对此颇为忌惮。所以,杨坚抢先一步切断了这个联盟。
周宣帝病死之时,杨坚联合宣帝身边的近臣封锁了这一消息,又以嫁公主至匈奴为由,召五位亲王进京送嫁。此举不仅拘留了五王于长安,避免他们领封地军队前来讨伐,同时也通过和亲稳住了北方的匈奴,使其不趁机骚扰,可谓一举两得。
期间,五王察觉到了杨坚的意图,又联合一位宗室宇文贤谋划刺杀杨坚。不过,事情败露,杨坚诛杀了宇文贤一家,震慑了五王,但又故意不追究五王的罪责,以此来招揽安抚他们。结果,五王被杨坚困在长安,未能支援尉迟迥。

如果说平定尉迟迥之乱,是对杨坚能否从北周大丞相转变为隋文帝的其中一场考验,那么,杨坚又为什么能够通过所有考验,篡权成功呢?
第一,当时的外戚中,杨坚看起来最易于控制,近臣们想拉他做傀儡,却被反咬一口。
周宣帝病危之际,宣帝身边的近臣郑译等人唯恐宣帝死后自己失去势力,于是提前寻找可以操纵的傀儡,外戚是很好的选择。
而杨皇后的父亲杨坚,参与过北周伐齐的战争却又没什么功劳,就成了很好的人选,外加郑译与杨坚还是故交,于是,近臣们合谋伪造了周宣帝遗诏,邀请杨坚一同辅政。
只是,在讨论如何册封时,郑译等人没想到杨坚会在取得诏令后,公然提出要担任大丞相,掌握军事大权。而此时,杨坚已经培育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近臣们最终只能屈居于杨坚的权力之下。
第二,掌握北周实权后,杨坚一改北周宣帝的荒淫暴戾,践行节俭仁慈的政策。
周宣帝性格极为乖戾残暴,即位后便颁行《刑经圣制》,用酷法治理官员。他派人监视官员一言一行,稍有过失,便要问罪拷打,每次拷打以一百二十下为标准,很多人根本扛不过一次便一命呜呼。因此,无论大臣还是内侍,每天都活得战战兢兢。
杨坚成为北周大丞相之后,立刻革除了周宣帝的酷法,政务皆从宽大,朝野内外都松了一口气。
另外,前代周武帝灭佛(此处可a至574年7月13日的长安)对佛教的重创尚未平复,杨坚便趁此机会加快复兴佛教,以此讨好民众和大批原本信奉佛教的贵族,一时间人心纷纷倒向杨坚。

第三,杨坚前期积累的人才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尽管杨坚在参与过伐齐战争没什么功劳,但他积累了一些人脉。
在征伐北齐中,杨坚结识了武将卢贲,之后二人一直密切交往。杨坚假传圣旨出任大丞相时,有人反对。于是,杨坚一边用官爵富贵利诱反对者,一边嘱托卢贲提前部署人马,以武力威慑那些反对他的大臣。
另外,卢贲还随行保护杨坚的安全,这才使得杨坚在北周宫廷中有机会展开自己的安排和谋划。威逼利诱之下,杨坚顺利当上大丞相,并在一年后逼幼帝禅让,自己坐上了龙椅,开国隋。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历来篡权者都是被人嘲讽和讨伐的对象,但人才和人心的积累,却让时势偏向了杨坚这个篡权者,而名正言顺“勤王”的尉迟迥则被视为乱党,在王朝更迭的浪潮中一同湮灭了。
杨坚战胜尉迟迥,建立隋朝,并陆续向南吞并了南陈和后梁,中原延续了几百年纷争之后第一次实现了南北统一(此处可a至589年1月22日的建康)。其中,人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验证了人才是决定王朝兴衰的根源(详见规律18-人才定律:王朝兴衰的根源)。
历代评价
杨坚无功而欲夺人之国,于是乎有兵可拥者,皆欲为坚之为,迥亦一坚也,司马消难亦一迥也,王谦亦一消难也。志相若,事相竞,则以势之疆弱、谋之工拙、所与之多寡分胜败矣。胜者,幸也;败者,其常也。——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