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晋阳起兵2.李渊称帝;后果:玄武门之变。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1.晋阳起兵
2.李渊称帝
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刘文静作为功臣,受到重赏。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处死开国功臣刘文静。
刘文静曾为李唐建政立下过大功。晋阳起兵之前,刘文静出使突厥,面见始毕可汗,成功达成联盟,得到了两千匹军马,五百名突厥士兵,充实了李渊的兵力。更重要的是,和突厥搞好关系,李渊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进攻关中,这是李唐创业过程中的关键。
后来,刘文静成为了李世民的重要谋士。公元618年(武德元年),李世民迎战割据甘陇的薛举,刘文静作为元帅长史出征,相当于参谋长,是李世民身边的第一幕僚。这次李世民轻敌,打了败仗,刘文静和另一位大将殷开山替李世民担了责任。这无疑让刘文静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重了不少。

李渊像
刘文静投靠李渊父子,则是通过李渊的老朋友裴寂的关系。当时,裴寂是晋阳宫副监,刘文静是晋阳令,两人都在晋阳做官,来往密切,关系很好。公元617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也来到了晋阳,见到了老朋友裴寂,同时结识了刘文静。
史书里说李世民是晋阳起兵的主要推手,这未免有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美化自己的嫌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裴寂、刘文静都是从一起兵就跟随李渊父子的元老重臣。李渊受禅称帝时,专门颁下诏书,赏秦王李世民、裴寂、刘文静“特恕二死”,也就是可以免两次死罪,可见他们的功劳有多大。
功劳如此之大的刘文静,为什么还会被李渊处死呢?
唐朝建立之后,裴寂出任尚书右仆射,地位相当于宰相。刘文静担任纳言,负责签署奏章诏书,参议政事,地位仅次于裴寂。
当时李渊对待裴寂的方式,几乎已经超过了君臣界限。李渊总是和裴寂一起吃饭,连上朝时,都和裴寂坐在一起。而且李渊从来不叫裴寂的名字,而是亲切地叫他“裴监”,还像当年在晋阳一样。
刘文静看到裴寂受宠,就劝谏李渊说,陛下不能和臣子一起用膳,更不能和臣下坐在一起,这就像太阳下降到万物之间一样危险。刘文静没有指名道姓,但是很明显,说的就是裴寂,因为只有裴寂有这种待遇。

影视剧中的裴寂形象
刘文静劝谏李渊,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出于私利。刘文静认为自己才是第一功臣,他看见李渊对裴寂那么好,心里当然很不平衡。
刘文静觉得裴寂能力没自己强,功劳没自己大,只是凭着和皇帝是老朋友,就压自己一头。于是处处与裴寂作对,凡是裴寂赞成的,刘文静都要反对。刘文静心中的不满,渐渐表面化了。
一天,刘文静和弟弟刘文起喝酒,说起一肚子的不平事,越想越难受,拔出刀砍在柱子上,说:“一定要杀了裴寂!”刘家有几次“闹鬼”,刘文起找术士到家里,深夜在庭院里作法。在古代,大臣私自结交术士是大忌,谁知道你是真的“抓鬼”,还是搞阴谋诅咒其他人呢?
这些事都被刘文静的小妾看在眼里。这个小妾在刘文静那儿失了宠,心里有怨气,就把这些事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到朝廷揭发了刘文静。李渊大怒,下令让裴寂和内史令萧瑀调查。
刘文静辩解说,起兵之初,大家地位都差不多,现在裴寂做了右仆射,我还是跟大家一样,心里不平衡,喝多了酒,才抱怨了几句。李渊拿着刘文静的供词,对群臣说,刘文静这么说,证明他要造反。

李世民像
李渊的说法,显然没有证据。但李渊为什么一口咬定刘文静谋反呢?因为他要维护太子李建成的地位,防止秦王李世民坐大。李世民领兵打仗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班底,声望也越来越高,肯定会威胁到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刘文静作为李世民的亲信,多次公开和宰相裴寂唱反调,所以李渊要警告秦王李世民集团,当然就拿刘文静开刀。
此外,裴寂还在一旁煽风点火,说现在不杀刘文静,以后一定是祸患。尽管另一个主审官萧瑀认为,刘文静不会谋反,李世民也来求情,李渊还是杀掉了刘文静。
直到李世民继位三年之后,才为刘文静翻了案,恢复了官爵,由刘文静之子刘树义承袭。
后果
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禅让。
结论:刘文静之死,是他个人性格缺陷造成的悲剧,也是李渊对李世民集团的一次打击,反映出李渊、李世民父子之间存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