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高句丽侵略辽西;后果:隋朝灭亡。
文/全历史 空灵画师
前因
高句丽侵略辽西:高句丽在六世纪达到鼎盛,占据辽东,597年、598年数次侵略辽西,隋文帝认为应当反击高句丽,但是用兵不利。
611年(大业七年),隋炀帝下诏征讨高句丽,拉开连续三次征伐高句丽的序幕。
隋朝时期的高句丽,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辽东大部地区,东临日本海,拥有数十万常备军,是东北亚地区的强国。高句丽曾经几次攻击隋的辽西地区,还和突厥势力有勾结。

607年,隋炀帝为了震慑突厥,率五十余万甲士、十万匹马北巡,在启民可汗处停留,正好高句丽派人来勾搭启民可汗,启民可汗不敢隐瞒,让高句丽使者拜见隋炀帝。隋炀帝本来就好大喜功,出了这事之后觉得高句丽不太老实,于是指责高句丽不守藩礼,决定出兵讨伐。
隋炀帝特别自负,要御驾亲征。612年正式出兵,总共动用一百三十万兵力,运送辎重的民夫有两三百万。隋炀帝命令各路军队都要到涿郡集合,再同时出发。
为了从水路出兵登陆朝鲜半岛,需要造很多战船。隋朝官吏逼迫工匠日夜站在水里造船,导致工匠们腰部以下生蛆。而大军集结之后,一百多万张嘴集中在一起,给山东、河北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粮草负担。隋朝官吏趁机贪赃枉法,这也直接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发生。
但是,即使后方动荡,隋炀帝也要继续出兵。隋炀帝自己带领一路大军,攻入辽东半岛,想要占领辽东城。高句丽虽然善于守城,但是隋军太多了,高句丽守军很快就支持不住,宣称要投降。隋炀帝下令,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不许再攻城了。
但是守军趁机修补城墙,恢复体力,然后继续和隋军作战。隋炀帝刚愎自用,不许将领自主行动,将领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所以高句丽守军就在支撑不住时宣布投降,隋军只好停止攻城,而守军做好准备之后再继续抵抗,让隋军始终不能占领辽东城。隋炀帝居然就这么傻乎乎地被高句丽耍,始终没能攻克辽东城。
另一路从水路攻击平壤的隋军,被高句丽诱敌深入后伏兵击败,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军。而第三路隋军深入朝鲜半岛,连续打赢好几仗;但是由于士兵背的东西太多,不堪重负,路上士兵们纷纷丢弃大量粮食,导致粮草不足。结果这一路隋军也不得不撤退,并且遭到高句丽军的围攻,损失惨重,三十万大军只剩几千人逃了回来。
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就这么失败了。隋军损失了三十多万人,隋炀帝不甘心失败,在613年第二次出兵。这次在辽东城下,隋军连攻二十多天都没能克城。隋军想了一个办法,用上百万个布袋装满土,堆成一条直通城墙的大道,准备一举攻克辽东城。
可正在此时,杨玄感叛乱的消息传来,隋炀帝这下害怕了,密令大军扔下大量物资撤退。隋军撤退后,高句丽军以为有诈,不敢追击,直到确定隋军真的退了,就攻击隋军的后卫,俘虏数千人。
614年,隋炀帝不顾遍布隋朝境内的起义军,第三次亲征高句丽。由于天下局势混乱,隋军没有士气,在集结的路上就开始逃亡。不过此时的高句丽也很疲惫,在隋军正式进军之前,就派人来请和。
高句丽不仅把逃亡的隋朝将领斛斯政送了回来,还说高句丽王将会入朝表示臣服。隋炀帝信以为真,就撤军了。但是高句丽王却拒绝入朝。本来高句丽就是在用缓兵之计,现在隋朝已经撤军,怎么可能再来朝见隋炀帝呢。隋炀帝大怒,还想继续征伐高句丽,可惜此时的隋朝,已经被三征高句丽搞得民怨沸腾,天下大乱,反隋起义军蜂起。四年之后隋炀帝被杀,再也没有机会出兵了。
后果
隋朝灭亡:三征高句丽引起天下动荡,民变蜂起,隋朝的统治无法持续。618年,隋炀帝被杀;619年隋朝彻底灭亡。
结论:三征高句丽使隋军损失好几十万;而且,为了支持战争,隋炀帝征发数百万民夫、征收大量粮草物资,使数十万人长期奔波,累死病死无数,直接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进而造成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