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李渊称帝;后果:李唐统一天下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李渊称帝:李渊建立唐朝之后,着手进行统一战争,必须要消灭的就是河南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窦建德。
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李世民在虎牢关击败夏王窦建德,郑王王世充随即在洛阳投降。
当时,李唐势力已经占据关中与河东。王世充的势力在河南,窦建德的势力在河北,三者呈现鼎立的均衡态势。任何一方想要统一天下,都必须消灭其他两股势力。
率先打破平衡的就是李唐势力。公元620年(武德三年),李渊派二儿子秦王李世民率领十几万大军,进攻洛阳的王世充。

王世充残暴多疑,为了防止手下叛变,凡是出征的将领,家属都关在监狱里,作为人质。这种做法反而让王世充更加不得人心。因此,河南境内的州县纷纷投降,唐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到了洛阳。
王世充知道自己很难抵抗唐军,于是派出使者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心里也清楚,如果李唐消灭王世充,自己就是下一个目标,所以早就派人和王世充建立了联系,这次接到求援,立刻就答应出兵。
面对双线作战的可能,李世民内心是焦急的,所以积极发动进攻,甚至不惜以身犯险。有一次,李世民带兵进攻洛阳城北,王世充依托城门外故马坊的垣堑和谷水防守。李世民命令大将屈突通带5000人渡河,一旦与王世充交战就举起狼烟。看到前方的烟火,李世民立即率领主力冲锋,合攻王世充。
趁着王世充的注意力全部放在正面,李世民带人绕到王世充背后,想前后夹击。没想到混战之中,李世民与部队失散,身边只剩下将军丘行恭一个人,坐骑也被射死。
危难之际,丘行恭把马让给李世民,自己举着大刀步行护卫,连杀数人,这才冲了出来。后来,李世民专门让人雕刻丘行恭救主的形象,放在昭陵,这就是“昭陵六骏”中唯一有人物形象的飒露紫。

这一仗,李世民没能消灭王世充的主力,只是迫使对方退回洛阳坚守,双方进入长时间的围城战。
洛阳是隋朝修建的都城,加上王世充在这里经营多年,所以城防非常坚固。唐军日夜围攻十多天,损兵折将,没有任何进展。
强攻不成,李世民在洛阳城外挖下堑壕,断绝了王世充的一切对外交通,想逼迫王世充投降。最后洛阳城内已经没有粮食了。老百姓只能往泥里掺米糠,做成饼子充饥,城里到处都是饿死的人。王世充咬牙坚守,等待着窦建德的援军。
此时,李世民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还是出现了:窦建德带领十万大军到达了虎牢。
腹背受敌,唐军内部产生了分歧。一派主张“围城打援”,不放松对洛阳的围困,同时主力到虎牢迎战窦建德。另一派则主张暂时退兵。李世民没有任何犹豫,同意了“围城打援”的建议。李世民对众人说,虎牢地势险要,窦建德远道而来,如果贸然进攻,我们肯定取胜。如果他不进攻,王世充肯定就坚持不住了。

到达虎牢之后,李世民选500名精骑,由大将李世勣、秦琼、程知节率领,沿路埋伏。李世民自己带着尉迟敬德等4人,骑马向夏军大营而去。
李世民故意让窦建德的哨兵看见自己,然后放箭射死了一个骑兵。窦建德派出五千骑兵追杀,李世民故意放慢速度,吸引对方来追。敌兵一进入伏击圈,李世勣等人一起冲出,杀死300多人,给了窦建德一个下马威。
唐军坚守虎牢关,夏军一个多月没前进一步,人困马乏,士气衰退。大臣凌敬建议窦建德,放弃虎牢,去攻击空虚的关中,这样李世民肯定会退兵。
窦建德身边有很多人收了王世充的贿赂,他们拼命劝谏窦建德不要放弃洛阳。窦建德也觉得自己要是不救洛阳,就会失信,搞不好还让人嘲笑自己害怕李世民,于是拒绝了凌敬的建议。
窦建德把军队摆在汜水东岸,连绵二十多里,一大早就派出士兵叫阵,准备和唐军决一死战。李世民则命令士兵不许出战,坚守阵地。
到了中午,夏军已经疲惫不堪,士兵大多坐在地上休息,或者跑到河边喝水。李世民觉得时机成熟了,命令大将宇文士及带300骑兵做试探,果然发现窦建德的军队毫无准备。唐军主力立即出动,李世民率领骑兵一马当先,杀向了夏军。
唐军突袭时,窦建德正在和群臣议事,所以前线没有指挥的将领,军队立刻乱作一团。夏军骑兵仓促迎敌,结果让挤在一起的大臣挡住了路,等到准备好,唐军已经杀到面前了。窦建德慌忙之中撤退,被唐军活捉。失去了主帅,夏军有5万人向唐军投降。
击败窦建德,李世民带领主力返回洛阳,继续围城。王世充站在洛阳城头,看见了唐军的囚车里,坐着自己期盼已久的窦建德,终于还是放弃了抵抗,出城投降了。
后果
李唐统一天下:虎牢之战后,李唐击败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劲敌,基本平定了北方,为进一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结论:虎牢之战,李唐一次性击败窦建德、王世充两大劲敌,占据中原、河北,取得了平定天下的决定性胜利。李世民因此战立下的功勋,受封为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李建成,有了夺取皇位的政治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