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刘文静之死;后果:贞观之治。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刘文静之死:刘文静是唐朝开国大功臣,却因几句酒话被皇帝李渊执意处死,引起李世民朝中功臣恐慌。李世民由此逐渐产生夺取皇位的构想。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
当天,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名将10人,通过贿赂玄武门值守中郎将常何,预先在玄武门设下了伏兵。受诏入宫的太子李建成、李元吉走到临湖殿时感觉不对劲,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逃走。
李世民跟在后面喊,让他们别走。李元吉心虚,回身搭箭便射向李世民,但射了两三次都没有射中。李世民搭弓还击射向李建成,李建成中箭身亡。这时,李世民的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射中了李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随后进攻玄武门,被李世民一一平定。

玄武门之变示意
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呢?
当年夏天,突厥人大举入寇。李建成向唐高宗李渊建议让四弟李元吉带兵出征,并建议调李世民手下的尉迟恭、秦琼等大将一同出军。李建成打算借着出征一事,瓦解李世民的部众。不仅如此,李建成还命人直接击杀李世民,以解除李世民对他皇位的威胁。
太子府上的卧底将这一密谋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立即找人商议,决定先发制人,趁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宫的机会,在玄武门伏击二人。
于是,李世民向李渊告状说太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还密谋杀害自己,李渊因此召三人第二天一起进宫说个明白。于是发生了上面那一幕。

李世民像
其实,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由来已久。
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唐朝建立后,疆土其实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还没有完全统治全国,各地割据势力的叛乱此起彼伏。
李世民能征善战,李渊便封他为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常派他领兵出征各地割据势力。李世民有勇有谋,逐渐统一了北方,尤其在虎牢之战中,他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此后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李世民为唐朝立国立了大功,李渊便要重赏他。但李世民当时已经是秦王、太尉(三公之首)兼尚书令,地位尊贵,可以说是封无可封,因此李渊发明了一个官职叫天策上将,特封给李世民。到了公元621年(武德四年)时,李世民的职位和爵位已经是当朝最高的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
随着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自然感受到了威胁,因此联合了弟弟李元吉,一起排挤李世民。因此,二人之间矛盾不断。
公元624年(武德七年)夏天,李渊得到密报,说李建成暗通庆州都督杨文干谋反。李渊大怒,立召李建成和杨文干见驾。李建成惊恐万状,见到李渊倒地便拜,而杨文干收到消息后竟立即起兵造反了。李渊随即派李世民征讨,还答应他事成之后改封他为太子。

但是造反平定后,李渊却选择原谅了太子,不但没另立李世民,还流放了他府上的谋士。平叛有功的李世民不但没有得到奖赏,反而受到牵连,此事之后,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直到爆发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在玄武门击杀李建成、李元吉之后,又杀尽了二人的儿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
政变发生时,高祖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恭入宫担任警卫。尉迟恭身披铠甲,向李渊通报消息。李渊面对已经掌握大局的李世民无可奈何。随后,下令所有军队一律听从李世民调遣,两个月后让位于李世民,一场血腥的政变最终平息下来。
后果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唐朝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天下大治,因年号“贞观”,史称为贞观之治。
结论:
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并诛杀其子嗣。事后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李世民成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2年的“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