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代宗佞佛:唐代宗将佛教地位无限抬升,致使佛教势大;2、唐宪宗晚年痴迷佛老之术,元和十四年迎佛骨入长安; 后果:武宗灭佛:唐武宗针对佛教势力太盛发起了一系列打击佛教的行动。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1、代宗佞佛:唐代宗在位期间,将佛教地位无限抬升,致使佛教势大;
2、唐宪宗晚年痴迷佛老之术,元和十四年迎佛骨入长安。
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春,刑部侍郎韩愈上书《论佛骨表》一给唐宪宗,宪宗阅后龙颜大怒,欲以极刑处死韩愈,宰相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这才作罢,改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史书记载,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改革弊政,任用贤相杜黄裳、崔群、李绛,平定四川、镇海(今江苏镇江),招降河北三镇,消灭叛变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使得藩镇相继归服,唐朝中央政府的威望达到安史之乱后的巅峰,史称“元和中兴”。
唐宪宗的族谱
说白了,唐宪宗并不是昏君暴君。那韩愈到底说了什么,惹得宪宗如此生气呢?
事情还要从“迎佛骨事件”说起。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肉身被火化,剩下的少量遗骨被诸弟子收集起来,是为舍利子。舍利子被视为佛教中至高无上的宝物,供奉它能消灾祈福。
佛教传入中土后,佛骨也随之传入。但佛骨极其稀有,只有凤翔(今陕西宝鸡)的法门寺供有佛祖的一节指骨。
为存放佛骨,法门寺专门建了一座护国真身塔。塔门三十年打开一次,每逢塔开便年丰人泰,四海升平。
这一年是宪宗即位的第十四个年头。正月里,正好赶上塔门开启,宪宗便派宫人前去法门寺奉迎佛骨。佛骨在皇宫内供奉3天后,又由长安各大佛教寺庙轮流供奉,以祈国泰民安。
所谓上行下效,宪宗晚年好佛老,臣民也随之信奉。佛骨一来,长安居民争相参拜。为表虔诚,有钱人布施钱财,穷人则以燃着的香头灼烧头顶和手臂作为供养。
迎佛骨事件闹得轰轰烈烈,却有一人在暗中愤懑。这个人就是韩愈。
韩愈自小读圣贤书,走的是进士及第的正统道路,是个非常传统的儒家士大夫。迎佛骨一事在他看来纯属虚妄,一来有违孔圣人“敬鬼神而远之”的祖训,二来劳民伤财、兴师动众,简直是浪费公共资源。
一气之下,韩愈写下《论佛骨表》,上呈给宪宗。正是这篇文章,惹怒了宪宗。

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的韩愈
次日,宪宗召来宰相裴度、崔群,把文章丢给二人,说道,韩愈这家伙胆大包天,我非处死他不可!
裴、崔赶紧拿起文章一看究竟。
原来,韩愈在奏章里列举了前代皇帝信佛的例子。他指出,佛教这东西汉明帝时期才传入中国,但汉明帝才做了18年皇帝,之后的宋、齐、梁、陈、魏,都很信佛,但都短命。像梁武帝,在位48年,最后竟被侯景逼得饿死台城。如果佛祖有灵,为什么不救他呢?
此外,佛骨乃是死人的秽物,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规矩,秽物应该用桃杖和扫帚扫除,岂能拿来供奉?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上当也就算了,皇上您作为君主,怎能相信佛骨有灵这样的说法。臣建议将佛骨扔入水里火里,永绝后患。
裴崔二人读罢也是冷汗直流,韩愈口无遮拦,奏章这么写,不是诅咒皇上短命、讽刺皇上愚昧吗!难怪圣上生气。
但裴、崔两人也明白,韩愈这话虽然说得刺耳,心却是一颗忠心。于是,对宪宗一番苦劝,最后君臣商定:韩愈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潮州蛮夷之地,就让他去那吃点苦,长长记性吧。
数日之后,韩愈启程上路,途经陕西蓝田时,写下千古名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后果:武宗灭佛:武宗会昌年间,佛教势力太盛,宰相李德裕引韩愈、傅奕等人的反佛思想辅助武宗,发起了一系列打击佛教势力的行动。
结论:从韩愈谏迎佛骨事件可以看出,唐代统治者对佛老之说的迷信,已对国事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也正因此,才有了二十一年之后的武宗灭佛。
宋代以后,儒生中反佛者颇多,都以韩愈谏迎佛骨为榜样。可以说韩愈的反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