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两税法:搞定国库还是搞定政敌?
前因:1、唐杨炎拜相 2、宰相杨炎与吏部尚书刘晏争锋;后果:1、杨炎专权;2、杨炎与刘晏争锋,刘晏落败,被唐德宗赐死。

文/全历史一口

前因:1、唐杨炎拜相 2、宰相杨炎与吏部尚书刘晏争锋。

公元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上奏唐德宗,请求改革土地赋税制度,以 “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德宗批准,并任命杨炎主持具体工作。

查看完整族谱

唐德宗的族谱

税制改革事关重大,杨炎两税法一出,不少老臣上表反对:租庸调乃祖宗之法,怎可轻易改之。

此时,德宗继位不到一年,杨炎也是新任宰相,两人权势并不稳固。为何要急于推行两税法呢?

从德宗的角度来说,其实事情很简单:国家缺钱,我也缺钱。不管两税法还是租庸调,能搞来钱就行。

唐初,民少地多,高祖李渊沿用北魏均田制,将国有土地分给天下百姓,并以“租庸调”制度配合。

所谓租庸调,“租”即田租,规定男丁每年纳粟二百石。“庸”即服劳役,每年替政府服役二十日,或用物品折抵役期。调则是按户缴纳的杂税。租庸调制还规定,凡是受田人家,不论田产多少,均按人丁纳税。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分不到田,却还要交税,所以隐匿人丁不报的现象很普遍。朝廷税收大受影响。

没钱,却偏偏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德宗一朝就是这种情况。

河朔三镇起兵造反,皇帝要从别处调兵平叛,需要钱。

吐蕃不断骚扰西北边境,边境维稳军队的开支,需要钱。

神策军作为天子直属禁军部队,连年扩编,需要钱。

历任宰相,从李泌常衮崔祐甫,没有不为国库空虚发愁的。

国家缺钱是因为制度漏洞,德宗缺钱却是因为他太爱钱,怎么攒都觉得不够。

德宗热衷敛财,所得财物都放在琼林、大盈两处私库中。建中四年(780年),太尉朱泚叛变称帝,占领长安近一年,期间大肆赏赐手下兵将、挥霍无度,用的就是德宗私库内的钱财。结果直到朱泚被赶出长安,这笔钱财还没用尽,可见德宗家底之厚。

德宗经常忍不住把手伸向公款,国难当头的时候却不舍得花自己一分一毫。

朱泚叛乱期间,他流亡奉天(陕西乾县), 日子一度非常艰难。天气变热,随从的禁军士兵连替换的衣服都没有。

适逢南方州府进贡的财物送到,他赶紧命人把东西堆在走廊里,再挂上“琼林、大盈库”的牌子,声明这都是自己的私产。谋士陆贽看到之后,感觉不太妥当,就劝德宗“全天下的财物都是皇帝的,您没必要把自己弄得像个仓库管理员似的。况且士兵还没得到赏赐,国库还是空的,您现在自己攒钱不合适”。

德宗这才有所收敛。

爱财如德宗,听说两税法能广开财源、充盈国库,怎能不动心?

从杨炎的角度来说,一来他希望通过推行两税法证明自己的实力;二来他希望能压制自己的政敌刘晏。

大历十四年(779年),经老宰相崔祐甫举荐,杨炎拜为宰相。

次年,崔相病重,但德宗为了咨询政事,还叫人用肩舆抬他入朝。逢他放假在家,德宗就派人去他家中询问意见。

杨炎画像

相比之下,杨炎拜相半年多,却一直像崔祐甫的副手,不太被德宗器重。所以他急于证明自己的实力。

况且他对两税法有信心。相比于租庸调制,两税法主要有两大改进:一是以“按资产征税”代替“按人丁征税”,这种计税方法对普通百姓更公平了,隐瞒人口以逃税的现象便会减少;二是王公贵族及九品以上官吏不再免税,这样一来征收面变广,税收自然增加。

二来杨炎一直有个死对头,就是风头正劲的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刘晏。

刘晏的看家本领就是理财。自肃宗(德宗祖父)以来,他历任度支郎中、各地转运使,一直处理盐铁、租庸、漕运一类财政事务,并且做得相当出色。

杨炎认为,自己如果不能在经济工作上有所建树,甚至做得更好,就无法赢得德宗的认可,刘晏的地位也就永远不可取代,那么扳倒这个仇家的事,也就无从说起了。

就这样,杨炎风风火火向德宗呈上了两税法,德宗也风风火火批准和推行起来。

后果:1、杨炎专权;2、杨炎与刘晏争锋,刘晏落败,被唐德宗赐死。

结论:两税法实施后,安史之乱后的混乱局面也得到稳定,这一稳定局面延续了近百年,期间唐朝出现了“元和中兴”的繁盛局面。杨炎两税法也奠定了宋代以后两税法的基本框架,在中国赋税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数 3.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