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李德裕拜相;2、昭义节度使刘稹叛乱,武宗平叛,需要资金;后果:1、会昌中兴;2、佛教转型。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1、李德裕拜相;2、昭义节度使刘稹叛乱,武宗平叛,需要资金。
公元842年到846年(唐武宗会昌年间),唐武宗推行了一系列“灭佛”政策,使得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史称“武宗灭佛”或“会昌法难”。
会昌五年(845年)五月,唐武宗下令:大唐境内寺院,除长安、洛阳东西两街各留两所,每寺限居僧侣三十,其余各节度使治所内只可保留一寺,人数不得超过二十。其余寺庙限时拆毁,拆废铜像、钟磬,所得金、银一律交付盐铁使铸钱,铁则交付本州铸为农具,还俗僧侣各自放归本籍、充作纳税户。寺院田产悉数充公。

到八月,全国拆毁寺院四千六百间、私建修行场所四万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多人,没收上等田产数千万倾,金银无数。
唐武宗的“灭佛”行动至此达到高潮。
其实,早在武宗刚即位时,就有佛教中人嗅到了危险气息。
会昌元年(841年)六月,刚坐上皇位不久的唐武宗设斋请僧人、道士讲法。期间,他把象征尊贵身份的紫袍赐给道士,并明令僧人不得穿着紫色。
对僧侣们来说,这是一个相当明确的信号:新皇帝对佛教没什么好感。
果然,没过多久,灾难一个接一个降临到佛教徒头上:会昌二年(公元842),武宗开始没收寺院财产;会昌三年,武宗下“杀沙门令”,仅因为谣传有藩镇奸细假扮僧人潜入京师,被京兆府打杀的裹头僧就有三百余人;会昌四年,武宗又下敕令,尽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还俗。
直到会昌五年,武宗对佛教下了“死手”。
本来,李唐皇帝以老子李耳的后人自居,亲近道家也是常理。加之道家擅长用“长生不老之术”吸引统治者,历朝历代有不少皇帝把炼丹当做大事来抓。有唐一代,就有六位皇帝死于道家“仙丹”,武宗更是行家里手,对丹药情有独钟。
但崇信道家也不妨碍亲近佛教,像宪宗(武宗祖父)不也是一边求仙问药,一边奉迎佛骨吗?为什么武宗要痛下杀手呢?
这就要从武宗身边的两个人说起。
其中一位是道士赵归真。
赵归真原本是太清宫(今河南鹿邑县境内)道士,自称有神仙术。开成五年(840年)九月,武宗初一即位,就召他入宫,拜为师父,在宫中修金箓道场,供他修行打坐。赵归真得宠,武宗经常找他探讨修行之法,他每次必要说上几句抨击佛教的话,比如佛教是外来宗教、不适应中国国情啊,佛教僧侣不事耕作,像蛀虫一样,对国家人民无益之类。一来二去,武宗对佛教的好感就越来越少。
另外一位是宰相李德裕。
李德裕对佛教的憎恶由来已久。
敬宗宝历二年(826),李德裕在浙西任职,传言亳州一山泉涌出圣水,饮用可解百病。李德裕派人前去访察得知,所谓圣水,根本是一僧人编造的谎言,目的就是敛钱,遂命人前去把山泉填了,还派人把守在附近,一旦发现私自取水者,立即捉拿归案。
武宗登基后,李德裕拜为宰相。会昌二年(842年)解决回鹘边患,会昌三年处理藩镇叛乱,君臣两人配合相当默契。
但文治武功皆需用钱,没钱,可怎么办?
李德裕想到了寺院。
唐初实行分田制,寺院以每人三十亩土地领受国家公田,又被特许不交赋税,不服徭役兵役。
安史之乱起,许多佃农、流民都为了逃避重税兵役,逃去寺庙里剃度为僧。
到中晚唐,佛老之术日益盛行,许多官僚富豪捐钱捐田以表虔敬,寺院得了土地钱财,又大肆招募僧侣。
久而久之,寺院土地日益扩大,僧侣日益增多。
拿寺庙开刀,一来可收获钱财田产,二来可以释放劳动力,让他们回归土地,耕种交税。
李德裕把这番道理说与武宗,武宗深表认同。
就这样,赵归真晓之以情,李德裕动之以理,武宗终于把手伸向了佛教。
后果:
1、会昌中兴:唐武宗通过没收寺院田产,勒令僧尼还俗,充盈了国库,增加了劳动力。会昌年间,唐朝在籍人口数也达到安史之乱后的一个小高潮。
2、佛教转型:天台宗、华严宗大量佛经散佚,由盛转衰;禅宗势力壮大;佛教修行更加注重内修而非外在仪轨。
结论:“武宗灭佛”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佛寺被毁、僧尼还俗,大量佛教典籍也被付之一炬,以至后世佛法研究者不得不从日本、朝鲜辗转获取。唐宣宗继位后,终止了对佛教的打击,但中土佛教再无力恢复到盛世景象。
而通过打击佛教,聚敛钱财、充盈国库,释放土地和劳力,武宗和宣宗,一个打造出“会昌中兴”,一个打造出“大中之治”,被称为大唐最后的回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