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远征高句丽:无功而返?
前因:1. 隋炀帝三次东征高丽,2. 荣留王修千里长城;后果:唐灭高句丽。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隋炀帝三次东征高丽:三征高句丽加速隋朝的灭亡,留下唐远征高句丽的导火索。

荣留王修千里长城:荣留王筑建长城以御唐,表现出对唐的再次背离与对峙。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统兵十万攻打高句丽,出兵的理由是征讨高句丽摄政大臣渊盖苏文弑主虐民。

四月,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率军渡过辽水,到达玄菟(tú)(今朝鲜)。高句丽非常害怕,全都闭门不开。营州都督张俭率军渡过辽水,向建安城进军,击败高句丽军,斩首数千人。五个月内,唐军先后攻破高句丽十座城,仅仅在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役中,就斩首敌军四万多。

到了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辽宁营口大石桥市汤池镇)。在攻城前,唐太宗就得知安市城易守难攻,而且安市城有一支强大的守城部队。唐军到达安市城时,守城者见到唐太宗的旗帜就在城墙上大声漫骂,李世民大怒。

唐太宗远征高句丽地图

本来,唐太宗打算先攻打较为容易的建安城(今辽宁营口),但李世勣对此表示反对,因为先攻建安城,安市城就会切断唐从辽东的供给线使唐陷入被动。于是,唐军便驻扎在安市城外。

一天,唐太宗从城中传出杀鸡宰猪的声音,便跟李世勣说要防备守军突袭。果然,高句丽军当晚是在宴请守城部队,随即对唐军进行了突袭。

不过早有防备的李世民亲自率兵击退了高句丽的进攻。与此同时,唐军将领李道宗开始在安市城的东南构筑一个用于进攻安市城的土山。

安市城守军殊死抵抗,两军就这样对峙了六十天,唐军还是无法攻破。到了秋天,因当地变冷、草枯水冻,粮食将尽,兵士和马匹难以久留,唐军无奈,只得班师还朝,回程将虏获的七万余高句丽人口迁至唐朝境内。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唐太宗的时间地图

虽然战果远大于损失,但是回朝后的李世民并不高兴,认为没有将高句丽攻灭便不算成功。因此,这之后的几年间,李世民常常派兵小规模地进攻高句丽,尤其在农耕季节对高句丽进行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借以削弱高句丽国力,为唐高宗时期最终灭掉高句丽做足了铺垫。

为什么唐太宗决定打高句丽呢?

上一次高句丽和中原之间的战争,还是隋朝末年(公元611年)隋炀帝发起的三次征伐战争,都以隋军失败告终,最终造成了隋朝的灭亡和李唐王朝的兴起。

就在中原政权交替的同时,高句丽也经历了王权的更迭:平原王之子荣留王在唐朝建立的那一年(公元618年)登基了。刚上台的荣留王当务之急是稳固政权,整顿国内问题。因此,荣留王上台后,高句丽对周边国家都采取了和解的政策。

荣留王积极遣使入唐朝贡,谋求与唐朝修复外交关系,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在624年,荣留王还接受了唐的年号,被封为辽东郡王、高丽王。然而,唐高关系的蜜月期截止到631年。

荣留王像

当年,李世民下令摧毁高句丽境内的隋阵亡将士尸骸堆。这个东西是隋高战争后,高句丽将死去的隋士兵尸骨堆起来形成的景观,是供高句丽人观赏的。而李世民下令将其摧毁,是要抚慰中原阵亡的将士遗孀。

但这一命令在荣留王这就变了味儿,他一下害怕起来,以为李世民又要攻打他们了。因此,荣留王马上下令在沿唐边境修筑了高丽长城,长千余里,以抵抗唐朝。李世民知道后自然也心生不满,认为高句丽还是不服中原管教。

因此,唐高关系又降温了。降温却还不至于打起来。当时唐朝建立之初,民生凋敝,李世民也不想打没必要的战争,劳民伤财。

转机发生在公元642年,高句丽的贵族渊盖苏文在内部争权斗争中杀了荣留王,另立幼帝,自称摄政王。上位后,渊盖苏文急于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以开疆拓土之功来树立个人威望。因此,在公元643年,高句丽大举攻伐同处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王朝

新罗同为唐朝属国,于是立即遣使入唐,向李世民告状。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拒绝。

到了贞观十九年,唐朝经过十余年的治理,国力强盛,兵强马壮。李世民认为是时候攻灭高句丽了,于是,率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

后果

唐灭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高宗派薛仁贵率军攻克平壤,灭亡高句丽。

结论:

唐太宗亲征,虽然没能灭掉高句丽,但是收复辽东十城,歼灭大量高句丽军队,使其国力衰落,为之后唐高宗灭亡高句丽打下基础。

阅读数 5.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