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专权:嘴比蜜甜,心如刀剑
前因:唐玄宗即位;后果:唐玄宗为尊为太上皇。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唐玄宗即位

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登基称帝,是为唐玄宗。

735年,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宰相。李林甫开始在朝中独揽大权,专权长达19年之久。

李林甫的曾祖父是唐高祖的族弟,舅舅是楚国公。早年,李林甫依靠舅舅,得到了提拔,任太子中允。

李林甫精通音律,却没有学识。成为宰相后,他还因没文化遭到了耻笑。当时,有官员生了个儿子,李林甫写贺函表示祝贺,写了“闻有弄獐之庆”。古代把生男称为“弄璋”,“璋”是玉玺,暗示这个孩子能当大官。李林甫却把“弄璋”错写成“弄獐”了,变成了一种小野兽,惹得宾客都捂着嘴笑,大家背后都戏称他“弄獐宰相”。

既然李林甫如此没文化,那他为什么还能够专权十九年呢?

首先是李林甫专门巴结唐玄宗。

李林甫之前,是张九龄为宰相。当时,唐玄宗在位时间久了,国家也稳定繁荣了。唐玄宗觉得天下大治,逐渐怠于政事,沉溺于享受。

张九龄和侍中裴耀卿,同是朝中重臣,二人关系很好。这两个人和唐玄宗商议政事时,都会提出合理的观点,和皇帝据理力争。

张九龄

李林甫当时非常妒忌张九龄的才华,自己又没有与之抗衡的本事,就只会巴结皇帝,曲意迎合。

736年,唐玄宗巡游东都洛阳后,想返回长安。张九龄进谏,说正值秋季农忙时节,皇上返驾,沿途百姓得接待,不如冬天再走。

李林甫也在场,听后一言不发。大家告退时,他却磨磨蹭蹭,装脚疼。唐玄宗问他脚怎么了,李林甫说,自己不是脚有毛病,是想和皇上说点话。李林甫说两个都城,就是帝王的东宫西宫,皇上路过,还要等待吗?如果妨碍农事,减免途经地的租赋就行了。

从此,唐玄宗对张九龄产生了厌烦之心,越来越喜欢李林甫了。

其次,李林甫懂得收买人心。

李林甫心机重,尤其善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后人都称其“口蜜腹剑”。不过必须承认,李林甫还是很会收买人心的。

国子监任职时,他就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当时,国子监是个学生扎堆的地方,风气浮夸,纪律涣散,几任官员都搞不定。李林甫来了,制定出一套管理章程,进行了整顿。

学生们年纪轻,没有守旧观念,相反还挺佩服李林甫的创新精神,还为他立德政碑。李林甫发现了,严厉地说:“我有何德何能,能配立碑?这是谁出的主意?”学生们又被李林甫的威力折服,连夜磨平了碑文。

可见,李林甫和深受儒家影响的文人不同,他不酸文迂腐,有震慑别人的能力。

李林甫

那么,李林甫专权时有哪些表现呢?

738年,太子位置空悬,李林甫想让唐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而玄宗却立了李亨为太子。

李林甫怕太子李亨日后会怨自己,就产生了陷害太子的想法。他一直盯着太子的妻兄韦坚,想找他的过错,来构陷太子。

746年的元宵节,太子李亨出宫玩,巧遇韦坚,而韦坚要去密会一个边将。李林甫知道了,赶紧向唐玄宗报告,说韦坚身为内戚,结交边将,想拥立太子为帝。

唐玄宗大怒,将韦坚贬官,还让太子休了太子妃韦氏,太子则有惊无险。

这还没完,同年十一月,李林甫再次陷害太子。

这一次和太子妃杜良娣有关。太子妃的父亲杜有邻和女婿柳勣关系不好,柳勣就诬告岳父杜有邻,说他“交构东宫”,意思是和太子结党。

李林甫听说和太子有关,马上命人审讯。最终,发现是柳勣捣的鬼,不关太子的事。

虽然没有办法惩办太子,但李林甫却借着审案的机会,坑害了很多政敌。韦坚、皇甫惟明被赐死。前宰相李适之服毒自尽,其儿子李适则被李林甫杖杀而死。功臣王琚走投无路,自己服毒,幸存后,又自缢身亡。

李林甫敢对宗室下手,对内外大臣更不会手软。排除异己、嫉贤妒能,是他的长项。

安禄山和李林甫

开元年间,文臣多以功勋出任宰相,形成了“出将入相”的惯例。李林甫因此又担心了,他文化不行,也不能镇守边疆。

为了断绝“出将入相”的根源,巩固自己的相权,李林甫请求辞去兼任的节度使之职,举荐安思顺继任。同时,他还给唐玄宗上奏,说文臣为将,胆子小,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寒族不会结交朋党。

唐玄宗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这使得高仙芝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后果

唐玄宗为尊为太上皇

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结论:李林甫并非毫无作为,但是,他的恶行使唐朝政治环境日益恶化,加重了唐玄宗的昏庸,为唐朝衰落埋下了隐患。

阅读数 3.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