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唐隆政变;后果:姚崇出任宰相。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唐隆政变: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死了把持朝政的韦后和她女儿安乐公主,李旦得以复辟登基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唐玄宗李隆基捕杀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将太平公主赐死,史称“先天之变”。
被赐死前,太平公主在一座佛寺中躲了三天。太上皇李旦向唐玄宗求情,希望他放太平公主一条生路,但唐玄宗仍下定决心处死她。
作为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在之前的几次政治斗争中,一直是李隆基的合作伙伴。她不仅在神龙政变中帮助李家铲除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氏兄弟、拥立了唐中宗李显,还和李隆基一起联手发动唐隆政变,除掉了韦后,拥立李旦登基。
正是在唐隆政变后,李隆基被封为皇太子,后来才得以登基。太平公主一直是坚定支持李唐王朝的,也是李隆基的大恩人,可是到了最后却和李隆基反目成仇,最终被赐死。

武则天画像
这一切都要从武则天“李武合流”的策略说起。
“李武合流”是指,武则天为了防止自己死后,武家的势力遭到李氏皇族清算,将李武两家的势力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造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武则天让太子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和武家的武三思、武攸宁等人,在明堂发誓和睦相处,誓言还被刻在了铁券上。此外,她还让李武两家的人联姻。她让李显的女儿永泰郡主嫁给侄孙武延基,让太平公主嫁给堂侄武攸暨。
太平公主得益于“李武合流”的策略,成为了朝中李武集团的利益代表。她在朝中的权势也日益扩张。
唐隆政变后,唐睿宗也仰赖太平公主掌控朝局,她得以在朝中培植党羽。当时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都是经由太平公主任命。
然而,李武集团外部的敌对势力张氏兄弟、韦后被消灭后,内部就出现了分裂。
太平公主察觉到太子李隆基权势日隆,可能对她造成威胁,就试图说服睿宗废除其太子之位。睿宗也想借助太平公主的力量,压制李隆基。但他发现自己即使联合太平公主也无法与李隆基对抗。
712年,太平公主借天上出现慧星的机会,让人传话给睿宗,说:“这种天象恐怕是皇太子要当天子了。”太平公主原想挑拨睿宗与李隆基的矛盾,但没想到睿宗做出了让位避灾的决定。

唐睿宗画像
睿宗禅让后,成为太上皇,但他仍保留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重大案件的裁决权。
李隆基即位后,党羽遍布朝堂的太平公主是他掌权的最大阻碍。
再加上当时武家的势力已经衰落,李武集团没有继续维持的必要。对于唐玄宗来说,太平公主作为李武集团的协调人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而且他也害怕太平公主效仿武则天,废黜皇帝后自己登基,所以下定决心除掉她。
713年,唐玄宗命高力士等人率兵捕杀了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党羽,其中包括两位宰相、两位羽林军的将军、一位散骑常侍、一位中书舍人。太平公主得知唐玄宗要彻底消灭她后,只好就范,在家中被唐玄宗赐死,是为“先天之变”。

唐玄宗画像
“先天之变”后,太平公主在朝中剩余的党羽也都被唐玄宗诛灭。太上皇李旦失去了和唐玄宗博弈的资本,也只好交出所有大权。唐玄宗得以彻底掌控朝政。
除掉太平公主后,唐玄宗713年改元“开元”,先后任命姚崇、宋璟为宰相,开创了“开元之治”。
后果
李隆基用姚崇任宰相,重整朝纲
结论:唐玄宗赐死太平公主,意味着武氏家族的参与势力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结束了唐朝自武则天以来女性主导政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