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二王八司马事件;后果:大中之治。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二王八司马事件: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唐朝文官十人试图施行改革,结束宦官专权的局面,失败,十人都被贬。因为参与变革的人中有两位姓王,有八人事后被贬为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公元821年(长庆元年),时任翰林学士李德裕揭露唐朝科举考试徇私舞弊,中书舍人李宗闵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与李宗闵交好的御史中丞牛僧孺等人展开报复,自此与李德裕等人开启了党争,前后四十余年,史称“牛李党争”。
其实早在十三年前,也是在一场科举考试中,牛李党争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当时还是举人的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里批评朝政,引起了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的不满。在李吉甫的打压下,牛僧孺和李宗闵科举考试中第后虽然被授予了官职,但一直未能被提拔重用。
朝廷中的很多大臣都为牛僧孺等人叫不平,指责李吉甫没有容人之量,仅仅因为自己的执政表现被批评了,就一味打压牛僧孺等人。迫于压力,唐宪宗只好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尽管李吉甫离开了京城,但朝中这个时候已经初步形成了支持牛僧孺和支持李吉甫的两股对立的势力。

牛李党争真正开始就是前面提到的,唐穆宗年间(821年),李德裕和牛僧孺围绕科举舞弊案开始正面交锋。
牛李党争又与当时朝廷与割据藩镇的斗争、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密切相关。李吉甫就是平定藩镇叛乱有功,才得以加官进爵、执掌中枢的。李德裕也一直主张对藩镇采取强硬措施。
827年,唐文宗年间,牛党的李宗闵通过依附宦官势力,当上了宰相。牛僧孺在李宗闵的推荐下,也当上了宰相。牛党掌权后,极力打击李德裕,把李德裕调出长安,贬谪他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
与李德裕不同的是,牛僧孺一直主张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当时,卢龙(现北京河北一带)节度使辖区内的幽州发生兵变,身为宰相的牛僧孺却不主张用兵,反而承认了卢龙节度使独立于朝廷的地位。
李德裕被贬后,仍想回到京城任职。当时西川(今四川省西部)附近的一个吐蕃将领向唐朝投降,李德裕就趁机收复了该将领管辖的维州(今四川甘孜州东部)。

但是牛僧孺却对文宗说,李德裕收复维州会破坏与吐蕃的关系。
牛僧孺还要文宗下诏,让李德裕将维州还给吐蕃。李德裕不得已只好将维州还给吐蕃。文宗事后又意识到占据维州可以取得对吐蕃的军事优势,后悔先前退还了维州,不久他又将牛僧孺贬为了淮南节度使,将李德裕调到了京城担任兵部尚书,后来又提拔他为宰相。
不久李德裕又被同为宰相的牛党的李宗闵排挤,只好又到地方任职。840年,唐武宗即位后,想要打击藩镇,于是将李德裕调入朝中担任宰相。李德裕被唐武宗重用后,平定了昭义节度使(辖区位于今日山西省东南部与河北省西南部)刘稹的叛乱。
李德裕因平叛有功,还大力支持武宗灭佛,成为了武宗所信赖的肱骨之臣。李德裕得势后,又极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闵,把牛党的人都贬谪到了南方。至此,牛党退出了历史舞台。

846年,唐宣宗即位。宣宗是武宗的叔叔,但之前一直被武宗粗暴对待,所以在即位后对武宗时期的旧臣一概排斥,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把李党的人全部贬谪到崖州(今海南)。
至此,四十年的牛李党争终于结束。
后果
唐宣宗即位后励精图治,结束牛李党争,开创了大中之治。
结论: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门阀士族(李党)和得益于科举的庶族地主(牛党)的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