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还政李唐;后果:唐隆政变。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还政李唐:武则天采纳了宰相狄仁杰的建议,立李显为太子。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五位大臣发动政变,诛杀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兄弟,并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为皇帝。
政变发生时,武则天在她的寝宫长生殿,看到太子李显闯了进来,跟着他一起进来的还有宰相张柬之等大臣和大批的羽林军。
武则天问:谁在作乱?
张柬之说:张易之、张昌宗二人谋反,他们是奉太子之令诛杀反贼的。
张易之和张昌宗原本是深受武则天宠爱的两兄弟。当初李显被立为太子,张氏兄弟也是进言立了功的。可如今李显为何反手诛杀他们呢?

武则天画像
这一切和武则天先前的布局有关。
政变发生的七年前(698年),李显被立为太子,随后很多李显的支持者得到了重用,李显一方势力坐大。为了平衡朝中局势,武则天设置了控鹤监(后改名奉宸府,武则天和宠臣玩乐的地方,实际上是武则天制衡百官的内廷组织),让张氏兄弟利用这个新设的机构牵制李显一方。
张氏兄弟权势日益膨胀,在朝中肆意打击异己、滥用刑罚。701年,李显的长子李重润等人私下议论张氏兄弟祸乱朝纲的行为。张氏兄弟向武则天禀告李重润等人的言论后,武则天赐死了李重润等人。
李显原本与张氏兄弟并无矛盾。但武则天意识到,李显在朝中已经有宰相张柬之等人的支持,为了维持朝局的平衡,必须让张氏兄弟和李显处于对立面。武则天小题大做处死了李重润等人,张氏兄弟就只能和李显彻底决裂。

唐中宗李显
704年,武则天病重,只能深居寝宫。为了防止武则天死后自己被李显清算,张氏兄弟不仅暗地里集结党羽,还不让人进宫探望武则天。身为宰相的张柬之却好几个月见不到她。朝廷的局势开始紧张起来。
与张柬之交好的另一位宰相崔玄暐向武则天上奏,建议她让太子李显和相王李旦(李显的弟弟,武则天的儿子)进宫服侍,要求“不令异姓出入”,也就是要从宫中逐出张氏兄弟。
但武则天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于是张柬之和崔玄暐、右台中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等人策划政变。他们先是将亲信安插进了负责宫中防卫的羽林军。掌控羽林军后,张柬之等人和李显一起率兵闯入了宫门,很快斩杀了张易之、张昌宗二人。
紧接着就发生了李显带着羽林军逼宫的那一幕。武则天面对这种形势,也只得接受张氏兄弟被杀的既定事实。她对李显说,既然张氏兄弟已经死了,他可以回到东宫去了。然而,李显等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诛杀张氏兄弟。

张柬之画像
武则天刚说完,桓彦范就赶忙回应道,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太子是万万不能回到东宫去的,只有让太子继位,才能顺应民心。武则天无奈只好妥协,之后一直被幽禁在宫中,直到去世。
在政变当天,二张的兄弟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也被杀。张氏兄弟的其他党羽也抓起来关进了监狱。第二天,武则天颁下制书,决定由太子李显代行处理国政。
第三天,武则天传皇帝位给李显,自己迁居到上阳宫。第四天,李显在通天宫即皇帝位,下令大赦天下,但张氏兄弟的党羽不在赦免之列。至此,神龙革命完成了最高权力的交接。
后果
唐隆政变:李隆基(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后来的唐玄宗)和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女儿)发动政变杀死了把持朝政的韦后(唐中宗的皇后)和她女儿安乐公主,李旦得以复辟登基
结论:神龙革命终结了武周王朝,李唐王朝得以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