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杨坚平定三总管之乱;后果:隋朝建立。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杨坚朝内独揽军政大权,地方刚刚平定三总管之乱,朝内已无阻挡其称帝的势力。
581年,2月14日,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3月4日,杨坚登基。
对于杨坚来说,“接受禅位称帝”这种历史镜头之前已经多次上演。虽已习以为常,杨坚还是为此做足了功课,做好表面文章。
首先,杨坚一定要把自己的官位,提高到无以复加。
579年,北周静帝继位,次年2月,在杨坚的授意下,罢左、右丞相之官,改杨坚为大丞相。同年北周宣帝去世,杨坚又在刘昉、郑译等人的帮助下,获得辅政之责,任总知中外兵马事。杨坚此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三总管之乱平定之后,北周静帝同年12月再次为杨坚晋升为隋国公、相国、总管全国文武百官,之后又晋封隋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隋国采邑,启奏时不再称名,享有九锡之礼。

九锡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的物件,其形式和象征意义远大于其本身使用价值。试想此前被赐予九锡之礼之人,如王莽、曹操、司马昭、司马伦、石勒;南朝四朝,即宋、齐、梁、陈,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曾从前朝受九锡。
如此一来,杨坚的官位和权势已然无法再高了。
其次,杨坚做到表面的谦虚和推辞。
古人对于名节还是十分看重的,杨坚同样如此,不愿背上篡权者之名。因此,在北周静帝授予以上官爵时,他假意推辞,表示仅接受王爵和十郡作为采邑。直到次年2月4日,才接受了九锡等赏赐。
而在此时,接受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十天之后,杨坚终于踏出最后一步——“逼”皇帝禅位。
杨坚如此步步紧逼,难道宇文家族就任人宰割吗?
并不是。只是杨坚运气不错,躲过多次谋杀。
从580年2月开始,杨坚的这条称帝之路就杀机四伏。在三总管之乱期间,宇文宗室也对其发起进攻,毕竟是他们家的天下。明帝子雍州牧毕王宇文贤与五王(即宇文泰尚在世的五个儿子)谋杀杨坚,事情遭遇泄密,没能成功。
之后发难者是北周赵王宇文招。七月,赵王邀请杨坚来府邸做客,为杨坚设下鸿门宴。
宴会中,宇文招之子宇文员、宇文贯等人都在左右,佩刀侍立。帷帐和席位之间也藏有兵刃,后院也埋伏壮士。杨坚身边则只有拓跋胄兄弟贴身看护。
最开始,双方还是正常地饮酒。在酒酣之际,赵王悄悄吩咐两个儿子去为杨坚切瓜,并借此趁机刺杀。拓跋胄看出势头有些不对,急忙挡在前面,对杨坚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
赵王见这一计失败,十分恼怒。怒斥拓跋胄,称这里没有拓跋胄说话的份。拓跋胄不为所动,站在杨坚身后,扣刀警卫。
赵王眼见拓跋胄是刺杀的一大障碍,便想出第二计,称自己口渴,命拓跋胄去取水,以此让拓跋胄离开。拓跋胄并不上当,一动不动保护杨坚。
赵王并没有放弃,便使出第三计,假装自己喝多了要吐,实则是要跑出酒席喊伏兵。拓跋胄连忙扶住赵王,没能让他得逞。
一直等到滕王宇文逌[yōu]到来之时,拓跋胄终于有机会对杨坚耳语,称事势不妙,应该快快离开。杨坚起初并不在意,因为天下兵马都在他手里。但拓跋胄再三劝说,称王府也有私家士兵。杨坚这才听从拓跋胄的建议,逃离酒席。而拓跋胄一夫当关,先是挡在门口不让赵王追赶。等到杨坚走出赵王府,他才赶上,守护杨坚回到相府。
这次鸿门宴可谓惊险至极,若不是拓跋胄的勇武,外加些许的运气,杨坚恐怕就命丧于此了。
这件事后,杨坚下定决心要对宇文家斩草除根。诸如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等宇文泰的儿子,以及这些王爷的儿子全部诛杀。
在称帝之后,他又诛杀了北周武帝、闵帝、明帝、宣帝等宇文家族支系的所有人。可以说,当时只要是宇文皇族,都被杨坚杀掉了。给杨坚禅位的9岁的北周静帝,也难逃一死。
颇有名望的大臣李德林一再规劝杨坚不要杀死周静帝,却遭杨坚一句“君书生,不足与议此”予以驳斥。最终,杨坚还是暗中派人将北周静帝杀死。
后果
581年,2月14日,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3月4日,杨坚登基。
结论:做到如此,杨坚才终于获得心安。3月4日,杨坚以“受禅”的名义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大兴,改元开皇,大赦天下。自此,开启了一统天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