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潮归唐:身在吐蕃,心在唐
前因:吐蕃攻陷长安;后果:大中之治。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吐蕃攻陷长安

763年,吐蕃大军攻占了长安城,河西、陇右等大片地区成为吐蕃领土,几百万汉人沦为亡国奴。

851年,沙州(今敦煌)首领张义潮摆脱了吐蕃控制,向唐宣宗献上河西十一州的图籍,主动归唐。

张义潮是沙洲本地的豪族,张家世代为沙州州将。张义潮出生以前,沙州已由吐蕃统治。

沙州本是唐朝疆土,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相当于进入西域的东大门。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渐衰,吐蕃趁机侵占了唐朝的大片土地,其中就包括沙州。

吐蕃对沙州等河西地区的统治,非常残暴。史书记载,吐蕃统治者让年轻力壮的人变为奴婢,老弱病残的人就杀了,或者断手挖眼,抛弃后任其自生自灭。

唐朝时的吐蕃

从836年开始,唐朝派使者去西域。使者路过河西地区时,看到了各州的城邑如故,沦陷于吐蕃的百姓见到了唐朝使者,都夹道欢迎,并对使者说,皇帝还记得陷于吐蕃的百姓吗?

在吐蕃的统治下,当地人的语言已经发生了些变化,但穿的衣服还没改,心里还向往着唐朝。这种情感,不仅普遍存在于下层百姓中,也存在张义潮这样的豪族心里。

从少年时开始,张义潮就对故国十分向往,不满吐蕃统治下民不聊生的景象,同情百姓的疾苦,萌生了“归国”的想法。

张义潮“归唐”历经艰辛,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张义潮发动沙州起义,成功后向唐朝报捷。

847年,吐蕃已因灾乱而实力大减。唐朝趁机出兵,相继收复了原州(今宁夏固原)、威州(今宁夏中卫县)等多个地区。唐朝的胜利,给一直想要反抗的河西人极大的鼓舞。

848年,张议潮在沙州发动了起义。他率领部众,和吐蕃军队在沙州城里,展开了混战。城里百姓一呼百应,吐蕃军人抵挡不住,从城里逃了出去。

后来,吐蕃又从周边调兵,把沙州包围了。张议潮率城中兵马出击,击溃了吐蕃,起义成功了。

随后,张义潮马上派遣十队使者,向唐朝告捷。因路途太远,高僧悟真率领的一支使团历经千辛万苦,才到了长安。

唐宣宗听说使团带来的消息后,大力褒奖张议潮的功勋,任命他为沙州防御使。

以张义潮归唐为题材的画像

第二阶段,张义潮陆续收复河西多地,第二次出使唐朝。

起义成功后,张义潮开始以沙州为根据地,收复周边地区。

张义潮命部众耕战,先后攻克了瓜州(今甘肃安西)、伊州(今新疆哈密)、肃州(今甘肃酒泉)等大片土地。同时,张义潮还对附近的回鹘、吐谷浑用兵,解除了后顾之忧。

851年(大中五年),张议潮第二次派出使团,让兄弟张议潭等29个人入朝,献上瓜、沙等十一州图籍。至此,除了凉州,沦陷于吐蕃的河西地区重回唐朝。

唐宣宗随后在沙州设置归义军,统领沙、甘、肃等十一州,命张议潮为节度兼金吾大将军。为了表示对朝廷的忠心,张议潭作为人质,留在长安,也被朝廷授为金吾卫大将军。

唐宣宗像

此后,张义潮身为镇守的官员,一直在河西地区地进行经营。

后来,因张议潭去世,68岁的张义潮前往长安继续为人质。张义潮到长安后,满朝文武赞颂其忠心,唐朝给予其厚待。河西地区,则交给了张议潭的儿子管理。

沙州当地人一直沉浸在光复后的喜悦中,可朝廷对归义军的猜疑与日俱增,害怕归义军拥兵自重,试图削弱归义军势力。

后来,归义军内部接连发生政变,这给周边和辖区内的少数民族提供了机会。甘州被回鹘攻占,肃州和凉州(今甘肃武威)也逐渐脱离了归义军的控制。

最后,归义军沦陷于回鹘、党项之手,五代和宋朝没有再占领过这片地区。

后果

大中之治

846年,唐宣宗李忱登基,他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大中之治”。

结论:张义潮归国,使被吐蕃侵占了近百年之久的河西诸州,重归唐朝。这维护了唐朝的领土完整,稳定了河西地区的政治局势,促成了“大中之治”的形成。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