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钟与航海定位技术:大航海时代的定位神器
“日不落帝国”的光环背后,是一个孤独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

用2万英镑买到大英帝国100多年的海上霸权,无疑是世界上最划算的买卖之一。这个成就未来“日不落”帝国的高性价比发明,就是航海钟。

航海钟(Chronometer)又称航海天文钟或精密钟,是高精度、可携带的机械计时仪表。可以用来指示时刻、测量时间间隔、航海定位和野外天文观测。

众所周知,船只与航海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本身同步起源;而海上定位的精准程度,则关乎船只的生死。GPS全球定位系统现在的人都不陌生,可300年前大航海时代的准确定位就难了。虽然海员们很早就懂得在夜间比照北斗星的高度角推算纬度,可经度却不好计算。没有靠谱的定位方法导致船长们得靠运气到达航海目标,触礁、迷航、全体船员葬身鱼腹,已经成了折磨人们几个世纪的大难题。为了争夺海上霸权,欧洲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测量经度的办法。

争夺海洋霸权的大航海时代

1660年,流亡15年的查理二世回到英国,戴上了他那被砍头的父亲留下的王冠。他是一个尊重科学的国王,十分舍得在科研上下成本。

当时著名的英国天文学家约翰·弗拉姆斯提德(John Flamsteed)指出,要确定经度,前提条件是画一张星表,准确地描述出一年365天所有时刻月亮的相对位置。为了制作这张表,查理二世拨款500英镑,在格林尼治修建了皇家天文台弗拉姆斯提德被任命为第一任台长,并绘制出世界上第一张准确的星图。

然而,在茫茫大海上因为无法精确导航导致的各类海难仍在不断发生,航海学始终无法翻过这沉重的一页——经度。

英国国会于1714年通过的经度法案,其中设立了经度奖

1707年,英国皇家海军的4艘舰艇在返航途中遭遇大雾,最后由于无法确定准确位置而触礁沉没,遇难约2000人。这件事再一次让英国政府意识到寻找经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714年,议会正式通过《经度法案》,悬赏2万英镑(相当于现在100万英镑)征集确认经度的简易办法。为了公正地找出获胜者,英国皇家学会还成立著名的“经度委员会”(Longitude Board),请来包括牛顿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参与研究并担任评委。与此同时,荷兰、西班牙、法国也已挂出类似的巨额奖金,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将在欧洲的土地上开展……

戏剧的是,最终解决大英帝国这一生死命题的,不是天文学家,也不是数学家,而是一位自学成才的钟表匠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

约翰·哈里森画像

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在海上寻找经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只有疯子才会想去拿这个奖,而刚满20岁的哈里森却决心和经度死磕到底。

威廉·贺加斯绘制的讽刺追求经度奖者的漫画

他的想法是:理论上,地球自转360度为24小时,以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为起点,把地球从东到西等分成24个区域,每个区域到达中午12点时都和附近的区域差1个小时。而无论在哪里,当太阳升至最高点时,都是中午12点。

以此为参照,如果我带一个伦敦时间的钟上船,走一段时间后,这个钟在正午时显示为下午3点。那就可以确定,我所在的位置与伦敦相差3个小时,不就能推算出当前位置的经度了吗?

用来确定位置的纬度和经度

但问题来了,去哪儿找精确度这么高的钟呢?其实,当时的人们为了研制出航海钟,已付出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

1656年,荷兰物理学家克斯蒂安·赫根斯发明了时钟技术里革命性的摆锤装置,并开始尝试制作航海钟,9年后,他又发明了使用螺旋弹簧摆轮装置(即早期游丝摆),却没能解决时钟在海上颠簸状态中正常走时的难题;

1714年,英国时钟大师杰里米·塞克进行了多次尝试,最后徒劳无功;

1720年,英国时钟制造者亨瑞·苏利终于研发出一款以精确时间来决定经度的航海钟,但由于机芯中的平衡飞轮在摇晃的环境下并不稳定,只适合在较为平静的海上行驶时使用……

对于哈里森来说,想要实现寻找经度的目标,不仅要造出一个精度是过去所有钟50倍的新型钟表,还得同时攻克海船颠簸、热胀冷缩等各种影响走时准确的因素。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他有了很多独一无二的创举:

首先,关于校准。

要造出世界上最“准”的钟,别的钟都不能拿来当标准。哈里森想到了观察夜空中的恒星,他把自家东面的窗户和邻居家的烟囱当作标志物,当恒星从一处升起,到另一处消失时迅速记录自己钟表的时间。因为恒星升落的时间差是固定的,这样就能比对自己所造钟表的误差。

其次,降低误差。

机械钟误差的第一大来源,就是摩擦。因为零部件容易卡住,所以当时的钟表需要时不时上点油润滑一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哈里森设计了不会跟齿轮有较大摩擦的蚱蜢擒纵器,还采用了一种含天然树脂,永远不会干裂的愈疮木制作钟的零件。经过改良后,摆钟的误差从每天几分钟,下降到了一周1分钟。

“蚱蜢腿”擒纵器工作原理

然后,就是金属的热胀冷缩。

金属发生热胀冷缩后,摆钟就会走不准。哈里森注意到黄铜和铁在遇热时的膨胀速率不同,于是,他用这两种金属相互制约,在1726年制造出了不会随温度变化的栅形补偿摆。还为了解决海船晃动问题,干脆取消了钟摆,用弹簧代替。

左起H-1、H-2、H-3

1736年,哈里森研制出了第一台航海钟H-1。但他很快在一次短途航海实验中,发现了H-1的缺陷,想出了改进方法;1741年又制作了一台H-2,可还没完工,他又发现了一个致命缺点;于是又开始制作H-3,H-3花了他19年的时间。H-1、H-2和H-3都是庞然大物,因为当时的钟表界都认为只有大的钟表才会准确。后来一个偶然的事件才让哈里森意识到,小型高频振子才是避免受环境影响的最佳办法。他毅然决定推倒重来,开始制作H-4。

1759年,哈里森终于造出了一块只比怀表大一点的航海表H-4。在通过6周不调时、50摄氏度温差考验后,80岁时的他才拿到了全额奖金。

航海钟H-4

航海钟的出现,使大航海时代发生革命性的巨变。它是远航商船在大海中航行、定位最可靠的保障,也是英国皇家海军在历次海洋争霸战中获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H-4航海钟完成后的第4年(1763年),英国赢得了“英法7年战争”,这是18世纪英法争夺海洋和殖民霸权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由此奠定了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英国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工业能力,1925年,航海钟成了英国皇家海军所有舰船的标配,英国从此海上实力大增,开始进入“日不落帝国”时代。

这次技术革新,还推动了航海定位技术的发展,并随着科技的进步日趋成熟:

走时更准确的石英天文钟逐渐取代了机械式航海钟;

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及空间卫星技术的成功应用,使采用传统天文定位方法的航海钟成为特殊情况下的备用仪器,航海正式进入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时代;

美国开发的GPS定位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为船只提供连续、高精度的三维定位,和ECDIS电子海图系统一起,成为当代海上最精确、最常用的导航定位手段;

为摆脱对GPS的依赖,俄罗斯开发了GLONASS系统,中国开发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欧盟也正式推出“伽利略计划”,部署新一代定位卫星……

曾经充满未知的海上冒险,现已被重新定义为更安全的世界探索。

阅读数 3.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