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炼金术虽然被确认为伪科学,魔法小说中却一直有它的身影。
人类一直以来追求两件东西:长寿和财富。为了长寿,翻山跨海地寻找不死药;为了财富,则疯狂迷恋炼金术。但也没有想到,黄金没有炼出来,反而诞生了当代化学的雏形。
作为一种贵金属,黄金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作为首饰或装饰物,它背后都代表着巨大的权势和财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即物以稀为贵。天然的金矿在自然界分布稀少,且淘金的产率也非常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动起了歪脑筋,炼金术应运而生。
炼金术的目标是通过化学方法将一些基本金属转变为黄金。追究其心理动机,一方面是人类对于自身“改造自然”无比自信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掺杂着贪欲,投机取巧等人性的阴暗面。

炼金术
炼金术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生活在地中海地区的人类在制陶、染色、酿酒和冶金等生产活动中,逐步认识到自然界里的物质是可以改变的,这种改变有的是天然发生,有的也可以由人工促成。于是就有人梦想把贱金属(相对于贵金属而言,通常是比较便宜的金属)加工成黄金、白银。而在公元前3世纪的埃及,纸草上就有记录制造金银赝品的配方。甚至,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还为工匠获得了神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炼金术诞生了。
此外,古希腊的先哲思想也对炼金术的产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里一切物体包括金属在内都是活的有机体,在它们内在灵气的带动下,都有生长的趋势。贱金属有向贵金属转化的渴望,不过这种转化很慢,人类可以加速这个过程。
而以泰勒斯和德谟克里特为首的一些哲学家提出了“万物是若干元素构成的”理论,泰勒斯学派认为世间万物由四种元素组成:气、水、土、火,其中每种元素都代表四种基本特性(干、湿、冷、热)中两种特性的组合:土=干+冷,水=湿+冷,气=湿+热,火=干+热。这种思想为炼金术的物质转化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此之后,炼金术的蓬勃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这套理论。

炼金术符号
希腊罗马时期炼金术的发展不仅在理论上,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当时的炼金术士就已经确立了一套非常标准的炼金术步骤,具体来说是这样的:原料—(黑化)→死物质—(转化)→产物。这在后世炼金术的语言中被称为“理解,分解,再构筑”。除了这些,希腊时期的炼金术士也开发了一系列神秘的符号,这成为了通行欧洲一千余年的炼金术内部语言。
阿拉伯的炼金术士贾比尔·伊本·哈扬,则被奉为炼金术里的祖师。他提出,凡金属都含有硫和汞两种物质成分,并且有一定的比例。贵金属富含汞,贱金属富含硫,只要改变金属中这两种成分的比例,就可以改变金属的贵贱。
他的理论被学徒编撰成书籍,对西方世界影响很大。因此,中世纪欧洲非常流行的炼金术基本上都遵循了这样的思路:把铜、锡、铅、铁4种贱金属熔炼成一种合金,用水银气使合金变白,即赋予它银的灵气,再加一点金子为发酵剂,使全部合金变成黄金,犹如酵母发馒头。

贾比尔画像
而自公元12世纪起,西方开始盛行翻译阿拉伯和希腊的著作,其中就包括炼金术文献。此时,欧洲炼金术的目的早已不仅是炼出金子,而有着“更为宏大的目标”。中世纪以后的欧洲,炼金术甚至实质上成为了一种哲学思想,它的意义是把没有价值的东西变成有价值的东西,不仅限于把普通金属变成黄金,炼制长生不老药或者把无生命的东西炼成有生命的东西,都属于炼金术的范畴。
总的来说,炼金术无所不能,提炼黄金属于低级水平,而能把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有生命的东西或者让人长生不老,才是高级炼金术。这时,古希腊时期开始的“在炼金术中加入种子”的想法得到进一步进化,中世纪的欧洲炼金术士希望得到一种所谓的“贤者之石”。拥有这种中间物质,不仅贱金属可以变成黄金,肉体凡胎也可以获得不死之身。当时有很多人都宣称自己得到了“贤者之石”,但真假与否都无法被验证。

贤者之石的插图
到了15-17世纪,炼金术在欧洲达到了巅峰,著名的科学家达芬奇、伽利略和牛顿都曾沉迷于炼金术。牛顿曾进行过大量的炼金术实验,甚至参照瓦伦丁《锑之凯旋车》中的方法,成功制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星锑”的美丽晶体,并认为“这种星没有宝贵到包含贤者之石,但是其中隐藏着一种绝妙的药物”。
到了17世纪,各式各样的人物都声称自己通过炼金术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这些成就都无法被证实。同时,炼金术士为了保持地位,也让自己愈发神秘化。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炼金术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而17世纪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建立了严格的近现代元素理论,为炼金术的没落敲响了丧钟。
波义耳强调,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优化了当时很多的实验装置,并在很多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奠基人。在他看来,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不仅仅是实用的手艺或者神秘的炼金术。并最终通过实验否定了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并提出了接近现代概念的元素理论。

罗伯特·波义耳
自此,炼金术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分裂,失去了自然哲学思想后完全被归为神秘学的范畴,并随着18世纪的科学革命日渐式微。
虽然炼金术在漫长的岁月中并没能炼出金子,但它为成熟的化学学科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甚至我们至今能够从化学的英文词chemistry当中看到炼金术的影子。炼金术的英文单词是Alchemy,这个词是“全部融合”的意思,而化学的字面意思取了“chem”的词根,意为“物质的融合和变化之术”。
此外,炼金术在历史中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化学作为科学从炼金术起步,很多的化学仪器,比如试管,烧瓶,烧杯等玻璃仪器,也都是从炼金术士那里继承的。
除了在科学上的影响之外,炼金术对人类的文学和想象力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炼金术士在许多以中古为背景的游戏或塔罗牌中是很常见的角色设定,代表了人类的许多美好想象。

尼古拉·弗拉梅尔
如今,炼金术凭借其神秘色彩,成了文学创作的热门形象。
罗琳的畅销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使整整一代人熟悉了哲人石和传说中的一位先驱——中世纪的巴黎抄写员尼古拉·弗拉梅尔;16世纪的瑞士炼金术士特奥弗拉斯特·冯·霍恩海姆,也在日本动漫作品《钢之炼金术师》中作为“光之霍恩海姆”而获得新生。
利用炼金术与转化之间的关联,许多现代书籍中都包含有“炼金术”,从而年复一年地维系着炼金术的现代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