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酿酒工艺:从食物到佳酿
饮一杯酒,醉卧于时光的长河。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世界文明史,几乎是蘸着酒写成的,一小杯酒,浓缩的历史文化如此悠久而醇厚,让人回味无穷。

的起源,历来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虽然各国学者翻阅古籍旁征博引,或通过考古发掘以实物佐证,但仍是见仁见智,百家争鸣。就目前而言,其确切年代和发生地点依旧未解。

考古出土的古酒

酒,是植物成分经过发酵产生的含酒精(乙醇)饮品。在自然界中,植物所含的糖分会自然发酵,因此树液、花蜜、果实等部分都可能含有酒精。很多动物也不排斥含有酒精的食物:一些昆虫及树鼩、蝙蝠等哺乳动物可能会食用发酵的含糖植物,加勒比海地区的非洲绿猴也有抢夺游客酒杯的恶习。

众所周知,在发酵过程中,糖是不可或缺的。动物尝试含酒精的食物很可能只是源于对熟透水果的偏好,再加上树鼩等原始哺乳动物和现代灵长类的关系较近,由此推测,人的饮酒行为很可能最初也是源于此类目的。不同的是,人是唯一会主动酿酒的动物。

苏美尔人用芦苇杆喝啤酒

酿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食品加工方式之一,它指的是通过将含有淀粉的谷物浸泡在水中,通过发酵过程产生酒精以及其它有机物的过程。根据考古发现的证据推测,酿酒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伊朗西部札格罗斯山脉的戈丁山丘一带苏美尔人留下了啤酒制作方法的相关文献。此外,已出土的文物中记载了一首《给女神宁卡西的圣歌》,其中也提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啤酒酿造技术。

而在大约七千年前,中东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大麦啤酒和葡萄酒。古波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酒文化。甚至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还会用酒和水勾兑饮品。

中世纪饮用葡萄酒

对于生活在中世纪时期的人来说,酒可是当时相对卫生的饮料!因为当时的人根本没有长期喝开水的习惯,而酿造啤酒用的水必须先煮沸,由此啤酒在各个年龄、社会阶层的人群中都受到追捧,甚至修道院里的修女每天也可以喝6品脱(约2.8升)。葡萄酒更是成了上流社会饮品排行榜中的NO.1。当然,受限于当时的酿酒工艺,那时的啤酒度数比现在要低得多。

在古代中国,酿酒在夏朝或者以前可能已经存在。而关于是谁发明了酿酒,从“猿猴酿酒说”“仪狄酿酒说”“皇帝造酒说”到“杜康酿酒说”,至今仍争论不休。到了周代,酿酒已发展出规模,并设置有专门管理酿酒的“酒正”“酒人”“郁人”“浆人”“大酋”等官职;《周礼》中有记载“ 五齐”“ 三酒” 等酒名。

贾湖遗址发现酿酒痕迹

不过,中国的酒和外国的酒有很大不同,外国酒至今都是以水果作为主要原料,而中国的酒很早就开始用粮食酿造了。酒是粮食的精华,要得到酒,就要准备相应的粮食。

1987年在中国河南东南部商代墓地贾湖遗址出土古酒,是古代中国人已掌握酿酒技术的最早记录,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酿造酒类的古人类遗址。其酿酒活动可以追溯到大约七千年前,酿酒的配方可能是葡萄、桑葚、蜂蜜和稻米等。

发酵酒与蒸馏酒

随着酒的发明,提高酒精度数成了摆在世界面前的难题。

因为单纯的发酵工艺需要借助于细菌,因此酒的酒精度数都有上限(酒精浓度太高会杀死细菌,因此浓度就不会进一步提高了)。最终人们通过蒸馏的方法,将酒精从发酵酒中提取出来,再经过勾兑成为高浓度的烈酒。这种酿酒工艺最早出现在公元初年的印度

随后,在9-10世纪左右,由于阿拉伯炼金术士广泛采用蒸馏技术,因此也促进了酒的蒸馏工艺发展。这种工艺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的时间约在金灭北宋前后,到了元朝年间,中国白酒的工艺已经日趋发展成熟。而在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这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路易·巴斯德

等到两次工业革命后,尤其在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发现酵母后,酿酒技术被大大革新,酿酒行业内的主体也由家庭作坊转变为统一、大规模生产酒精饮料的现代酒厂。

随着酿酒工艺的精益,酒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酒按生产加工方式大体分为酿酒、蒸馏酒和再制酒三类。

酿酒的酒精含量一般在20%以下,再以制酒时所采用的原料为区分依据,酿酒又可再分为:谷物酒(如啤酒)、果酒和乳品酒(如马奶酒)三类。果酒中的葡萄酒种类繁多,一般又可分为不起泡葡萄酒及气泡葡萄酒两大类。

果酒

蒸馏酒的酒精浓度一般介于20%至80%间,著名的蒸馏酒有茅台、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韩国烧酒等。葡萄酒产业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主要产地有法国、意大利、南非、智利、澳大利亚等;由于气候、种植情况等因素在不同的年份有显著区别,葡萄酒一般被标上年份,并以此为判定质量的指标,香料、水果、药材等调味剂也被广泛应用于酿酒工业。

再制酒则为酿酒和蒸馏酒混合调配并加上各种调味剂的酒品。

如今,酿酒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化的产业,包括许多跨国公司和成千上万的小生产者,每年为世界经济作出数十亿美元的贡献。

阅读数 3.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