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不仅是世界的镜子,它塑造世界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深埋着的记忆被唤醒,泥板上的芦苇,写着最古老的神圣诗篇……
远古时期,人类长期只有口语传递信息,如何帮助记忆以及跨越时间和空间传递信息,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祖先们靠结绳、契刻、图画来完成记事,最终逐渐趋于抽象和系统化,才终于诞生了文字。已知最古老的人类文字,是由苏美尔人创立的楔形文字。

表现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Cunneiform)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是古代西亚人所用的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同时,它也是各古国间交换外交文书的通用文字。
想要了解楔形文字的前世今生,就必然绕不过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文明的大致分布区域和主要城邦
苏美尔文明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历史学家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公元前4000-3000年之间称为“早期高度文明”,由于发掘的遗迹、遗物较少,今人很难研究透彻这段历史。
公元前2900-2500年称为“早王朝时期”。这一时期各个大型城邦之间相互征战,由于史料仍然比较残缺,只有拉格什一个城邦的历史比较完善:拉格什一度成为苏美尔地区一霸,但因为内乱遭到削弱,并最终被温马城邦消灭,温马后来又被外来的阿卡德人打败。阿卡德人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形成已知最早的帝国体系。但帝国仅维持了100多年就崩溃了,城邦体系复兴。
公元前2111年,乌尔纳姆统一美索不达米亚,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乌尔第三王朝建立。这是最后的苏美尔人政权。公元前2003年,乌尔第三王朝灭亡。

苏美尔文明的雕像
时间回到大约6000年前,苏美尔人来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条大河冲击成的平原上定居。他们在这里发展了农业,发明了文字,并建立起了一个个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形成了苏美尔的城邦文明,而乌鲁克就是那个时期最重要的城邦。
当时,城邦的最高统治者,既要做国王,又要当祭司;而统治下的乌鲁克人民则非常勤劳,天天要记录家里还剩多少吃的,用的。出于这种需求,他们开始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湿润的泥土上刻字(也有刻在石、金属等材料上),泥板经过晒或烧的过程之后会硬化,就变成了一块块文字板,这一时期也称为楔形文字的“古朴时期”。

苏美尔泥板
这些文字板虽然易碎,却永远不会消失,这也是为何我们今天依然能够找到它们的原因。目前已知最早的苏美尔语楔形文字泥板就出土于捷姆迭特·那色时期(乌鲁克III期,公元前31-30世纪)。
记账对文字的需求并不高,所以苏美尔人的文字,一开始是图画式的,但这种记录方式很快就跟不上潮流了。因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个地方,尽管土地很肥沃,基本上不愁农作物,可惜资源实在是太少了,金属、石头、木材这些东西,全都得靠贸易才能弄来。这就诞生了一个问题:对于频繁的贸易来说,图画式的记录方式费时费力,文字系统需要进行重新升级。于是,到了早王朝时期,楔形文字不仅越来越多,其象形特点也逐渐减少,笔画大多为一端带有三角形的线段。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甚至可以表现拼音,而书写的方向也由从上到下变成从左到右(字形也随之偏转)。

汉谟拉比法典上楔形文字表述的阿卡德语
阿卡德人入主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之后,这一地区还形成了双语共用的局面。阿卡德人用楔形文字书写阿卡德语的口语,并且编撰词典使两者能够互译,阿卡德语开始逐渐取代苏美尔语。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的第一部法律)和苏美尔王表(记述苏美尔诸王的历史文献)出现,成为后人了解苏美尔文明的重要窗口。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阿卡德-苏美尔文学进入辉煌时期,很多神话、史诗、寓言、王室赞歌等作品涌现出来。楔形文字系统已经相当完善,不仅开始出现抽象概念,一定程度上变为表音文字,古亚述人也开始使用楔形文字。在使用过程中,楔形文字得到进一步简化,词汇量也进一步扩充。到了古亚述时期,楔形文字已基本已经变为表音文字了。
公元前539年,波斯征服巴比伦王国,随后也开始使用楔形文字。为便于商业交流,波斯人将楔形文字改为字母文字。随着阿卡德语逐渐被亚拉姆语取代,此后,苏美尔语言逐渐被弃用,只有巴比伦和亚述仍然在使用这种文字。已知最晚的楔形文字文件出现于公元75年,但当地人可能到公元3世纪仍能读识楔形文字。

亨利·罗林森爵士(1810-1895)
而被历史尘封了几千年的楔形文字直到17世纪中期才重建天日。当时,受雇于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军官亨利·罗林森在研究大流士一世的贝希斯敦铭文(类似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是同一内容用三种楔形文字重复写成)中,译出其上的古波斯语部分,为后人打开了破译楔形文字的第一道大门。后来,考古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很难想象,楔形文字诞生之后,给世界带来了多大的冲击。
文字突破口语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时空的影像变化转码成视觉可见的符号系统,使后人能通过间接的文字想象出画面,了解历史和学习技术经验,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使人能够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完善教育体系,提高自己的智慧,发展科学技术,人类进入了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

古埃及象形文字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后来湮没在历史之中,但象形文字延续至今。后来出现了另一种书写形式——原始西奈文,这种文字中的符号几乎有一半来自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接下来,原始西奈文中的一些字母似乎又被腓尼基人借鉴了。再往后,希腊人借鉴了腓尼基字母,将其转换了一下方向,并传给了罗马人,再往后就传给了西方人。最终,古埃及人的神奇符号实际上真的成了我们所知的最近乎不朽的人类的发明。
随着社会的变化,文字也出现全新的变革。
由于特殊人群视觉能力的局限,人们发明出了能够代替普通文字的触觉符号或变异的视觉符号——盲文、手语和旗语;
在电子信息传输的初期,人们还采用阿拉伯数字代替汉字传输书面语。这种数字代码可以给任何文字编码。
如今,互联网的大潮下,文字还有哪些未被发掘的可能,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