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唐高宗病逝;后果:神龙革命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病逝。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尊为皇太后,独揽朝政。
公元690年9月,武则天改唐为周。在神都洛阳则天门登基即位,改元天授,加尊号圣神皇帝。
在中国古代男权社会中,对于女性干政,历代都备受争议。所以,武则天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登基之路异常艰难。
那么,武则天为何要拼尽一生,冒着生命登上帝位呢?仅仅是因为她权力欲旺盛么?
或许并不是如此,武则天是“形势所迫”罢了。
首先,对武则天来说,她并不缺权力。在她称帝之前,她已和丈夫并称“二圣”。在唐高宗生病期间,她也一直在涉及朝政事务。后世人们总会批评权臣揽政,外戚专权,宦官坏政。如果遇到皇帝生病的情况下,抛开对于女性的偏见,这岂不是更为稳妥的方式吗?

范冰冰版武则天
唐高宗去世后,他的遗诏中也明确提到“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氏决定”。日夜陪着唐高宗的武则天,或许才是那个更能站在整个皇室的角度去考虑江山的人,也是那个更熟悉,更有能力处理好朝政的人。
更何况,她称帝时已67岁高龄。相较于她称帝的15年,她当皇后和太后一共长达41年。如果想称帝,何以必须等到如此高龄?
所以,武则天缺的从来不是权力,也因此不会被权欲所摆布。
其次,武则天是真正爱唐高宗的。她想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唐帝国,让丈夫的帝国能够继续稳定持续下去。
但是,他丈夫的去世,留给她的的确是个并不稳定的帝国:继承人都太不靠谱。
太子李显在唐高宗驾崩四天以后即位,成为唐中宗。与老成的武则天相比,李显此时虽已28岁,但更接近是个政治素人。不然怎么会堂而皇之的说出“朕即使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吗?”这样没有政治智慧的话语。
李显想的太过简单了,他虽然被武则天架空,打算希望依靠外戚韦氏来夺回自己的权力。但李显并没有想到,如果他成功了,他有能力从外戚中再拿回权力吗?他有能力推翻母亲武则天吗?这两点都想不明白,他又有什么能力治理国家?
于是,中宗李显被武则天废掉,立李旦为帝,为唐睿宗。可是当人们回头再看历史时,给李旦的标签仅仅是两度称帝,两度禅位。两度称帝靠的是别人,自然,两度禅位也是迫不得已。如此性格软弱,能力欠缺的皇帝,武则天岂能启用?怎么能将李唐王朝安心的交给他?
武则天的族谱
最后,武则天为形势所迫称帝,但如此形势,也有她努力的因素。
毕竟在男性社会中,去接受一个女性领导人是太难了。武则天作为成熟的政治家,必然深喑此道。所以她两个方面做足了功课,让“形势”成为自己的助手。
一方面,她做好了舆论准备。
在她称帝的两年前,即688年,她密派自己的侄子武承嗣去做一块“瑞石”,在上面刻上“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这几个字,并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的。武则天得到这块石头后大做文章,先是命其石曰“宝图”。之后又下诏亲拜洛水,去接受上天的授图。接着又去祭拜苍天……一整套“大楚兴陈胜王”的把戏,用盛大的典礼进行包装,为称帝做最后的宣传。

当年写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字条藏在了鱼肚子中
她还大力推广佛教,并利用佛教来为自己合法性提供基础。在称帝前几个月,她让僧人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说武则天是弥勒菩萨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
另一方面,她要有执政政绩,而掌控人才是重中之重。
为此,她进一步发展了自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贞观年间共录取进士205人,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期间共录取一千余人。武则天还发明了“殿试”,选拔人才不问出身。这一套操作的确获得天下仕子之心。于是一些人认为,与其报效昏庸的男性皇帝,还不如效忠贤明的女皇帝呢。
后果
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她的治理,为唐朝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一些朝臣还是由于种种原因,发动神龙革命,武则天被迫退位。
结论:武则天的称帝,并不能简单的称是权欲使然,而是形势使然。在武则天的统治之下,国家稳定发展,并沉重打击了曾经的“关陇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