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颎被杀:功劳再大也该低调
前因:杨广被立为太子;后果:隋朝灭亡。

文/全历史 空灵画师

前因

杨广被立为太子:公元600年(开皇十年),隋文帝废掉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

607年(大业三年),高颎[jiǒng]因诽谤朝政之罪被隋炀帝冤杀,享年六十六岁。

高颎是隋朝开国元勋,身居相位近二十年,既有文韬又具武略,且善于识人,为人正派。高颎曾出谋划策平定尉迟迥叛乱,主持修订开皇律,参与谋划建立新都大兴城,献平陈之策,并且决断平陈大军的大事,亲自参与统一南陈的战争。

正因为他立下诸多大功,所以能够位极人臣,平陈归来后,因功加授上柱国,晋爵齐国公,赏布九千段,食邑一千五百户。

这么重要的一位开国元勋,为什么会被隋炀帝杀掉呢?

首先,因为高颎在立下一系列大功的同时,也把部分大官僚、隋文帝、独孤皇后、杨广全都得罪了。

隋朝初年税收不合理、人民逃亡,很多老百姓为了逃避不合理的税率,依附豪强大户,导致朝廷控制的人口减少。高颎提出输籍之法,调整税率,把民户分成不同等级,土地财产多的多征税,土地财产少的少征税。输籍之法一出,依附豪强的百姓没必要再寄人篱下,重新变成政府的编户齐民。这样一来,隋朝的户口数大大增加,国力强盛。

但是,那些丢掉了依附人口的大官僚大地主,就恨上了高颎。他们特别热衷在隋文帝面前说高颎的坏话。

隋文帝欺负孤儿寡母篡位,对手下这些大功臣有很强的防范之心。不过隋文帝毕竟是个贤君,知道高颎功劳太大,不能随随便便就处置了。所以隋文帝并不听从攻击高颎的言论,可是也没忘了敲打他。

隋文帝在历史上评价颇高

比如高颎讨伐南陈归来,隋文帝就告诉高颎说,有很多人在我面前诽谤你,我已经把他们杀了。高颎请求辞职,隋文帝不允许,说你能力又强、对我又忠心,是难得的人才,以后别再说要辞职了!后来又有几位将军说高颎的坏话,隋文帝大怒之后流放了诽谤者,并且对高颎说:“你就像一面镜子,总是被磨,但是更加明亮了。”

其次,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高颎卷入了立储之争。

在平南陈时,隋文帝的小儿子,后来的隋炀帝杨广就想占有陈后主的美貌后妃张丽华,但是高颎坚决不让,还把张丽华给杀掉了。这下高颎就把杨广给得罪了。

此外,高颎和太子杨勇还是儿女亲家。在杨勇和杨广争夺太子之位时,高颎自然站在杨勇一边。

隋文帝产生废太子的想法之后,曾征求高颎的意见,高颎认为不应该废长立幼,从此偏爱杨广的独孤皇后也开始看高颎不顺眼。

后来,隋文帝临幸了一位宫女,独孤皇后醋意大发,把宫女杀了,气得隋文帝离家出走。高颎去劝隋文帝,说怎么能因为一个妇人而轻天下呢?独孤皇后听说了,觉得高颎在骂自己,所以更加恨高颎。

高颎的妻子去世,隋文帝曾想给高颎续弦,但是高颎说自己太老,拒绝了。后来高颎的妾生了儿子,独孤皇后借此在隋文帝面前进谗言,说高颎当初就是因为心存爱妾,当面欺骗陛下,陛下现在居然还信任他吗?隋文帝从此开始疏远高颎,有一次还说高颎是“以身要君, 自云第一”,这说明隋文帝不再掩饰自己对高颎的忌惮。

但是高颎却没有察觉危险,以为隋文帝像以前那样信任自己。随隋文帝第五子汉王杨谅征讨辽东时,高颎毫不避嫌,将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听杨谅的任何建议。杨谅回来就告黑状,说我差点就被高颎杀了!隋文帝知道后更加不高兴。后来高颎被诬告泄露宫闱秘事,隋文帝就借机罢免了高颎,替高颎说话的大臣也都被惩治。

隋炀帝以暴君闻名

按理说,高颎从此应该小心谨慎,别再惹祸上身。可是高颎改不了实话实说的习惯。隋炀帝杨广上台后,又把高颎召回当官。高颎对杨广的所作所为看不顺眼,经常劝谏杨广,一会儿不让杨广沉迷音乐,一会儿又说不能过于恩宠突厥启民可汗。

隋炀帝杨广本来就记恨着高颎,对高颎的劝谏一概不听。杨广杀高颎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连《隋书》里面,对诛杀高颎也只记载了短短一段话:

有一次,高颎对人说:“最近的朝廷一点纲纪都没有。”这就是在说隋炀帝的朝廷一团糟,差劲极了。隋炀帝听说之后,就给高颎胡乱安上一个诽谤朝政的罪名,下诏杀掉了他。高颎的儿子们也都被发配边疆。

至此,权倾一时的开国功臣高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后果

隋朝灭亡:经过一系列倒行逆施之后,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已经名存实亡;619年,隋恭帝被迫让位给王世充,隋朝彻底灭亡。

结论:以高颎等一大批功臣和宗室被杨广杀掉,导致隋朝内部人才消亡。最终,让隋朝走向了灭亡。

阅读数 5.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