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业谋反:打倒女皇帝!
前因:二圣临朝;后果:武则天称帝。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二圣临朝

664年,武则天垂帘听政,从此武则天在群臣面前树立了和唐高宗并尊的地位,史称“二圣临朝”。

684年,眉州刺史徐敬业和长安主簿骆宾王等人,先后被朝廷贬谪。这些官场失意之人在扬州召集了一次聚会。会上,他们一方面不满武则天当政,一方面为自己的遭遇不平,于是密谋叛乱。

叛乱之前,徐敬业邀请御史魏思温作为总参谋。

魏思温给徐敬业出了一个计谋。魏思温首先让自己的党羽,监察御史出使江都,然后再派一个人给这个监察御史报告,撒谎说扬州长史陈敬之想造反。

随后,再让这个监察御史逮捕陈敬之。过了几天,徐敬业再冠冕堂皇地去扬州,冒充扬州司马,前去赴任。

到了扬州,徐敬业和当地人说,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了,我奉太后的密旨,要发兵讨伐谋反的叛军。随后,再征发当地的人马,为自己所使用。

经过如此操作后,徐敬业等人已经聚集了十余万士兵。随后,徐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任命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他们以匡扶庐陵王李显复位为名,起兵讨伐武则天。

出兵前,徐敬业特意让骆宾王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文中说,武则天包藏祸心,图谋窃取帝位。君王的爱子,被幽禁于别殿;武氏的宗族亲近,都给予重任……

这篇檄文,散布于各州县,很快传到了武则天那。武则天读后,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为骆宾王的才华所折服,说,此人有这样的才华,却让他漂泊失意,不受重用,这是宰相的过失啊。

骆宾王是初唐杰出的诗人,曾任长安主簿、御史侍。他因上书讥讽武则天而入狱,后来又被降职为临海丞,因此参与到了徐敬业叛乱中。

武则天虽惜才,但对待谋反的人依然不会手软。武则天立即兵发两路进剿,一路是:让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另一路是:派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任江南道大总管,由东都出发以为增援,断徐敬业的江南后路。同时,对徐敬业等叛贼“追削其祖考官爵”。原来,徐敬业此前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还被赐姓为“李”。因谋反,所有显赫名分都没了。

武则天像

军师魏思温又给徐敬业谋划了一番,建议他继续打着恢复李氏权力为口号,率领大军直捣洛阳。这时,有人提出不同观点,认为金陵(南京)有帝王气象,又有长江天险,应该先占据南方一些地区,作为霸业的基础,然后再从南向北打,这样进可攻,退可守。

徐敬业起兵的名义,是为李氏复国,但徐敬业有私心,根本原因还是为自己。所以,徐敬业权衡利弊后,他没有用魏思温的建议,而是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办法,先向南攻打润州(今江苏省境内)。

润州地区的刺史李思文,恰巧是徐敬业的叔父。李思文可没有响应叛军,相反他早就知道徐敬业谋反的心思,事先已经派人走小道向朝廷报告当地情况了。李思文一直在城内抵抗叛军的进攻,最后实在抵挡不住了,才被叛军攻陷。

后来,徐敬业从润州回军抵抗唐军。他在高邮境内的下阿溪屯兵,让弟弟徐敬猷领兵进逼淮阴。

起初,叛军与部分唐军交战,获得了胜利。这让负责平叛的李孝逸感到害怕了,居然按兵不动。有人劝李孝逸进攻,说万一朝廷另外任命其他将领取代您,您怎么能逃避徘徊不前的罪责呢?李孝逸听后,才硬着头皮前进。

李孝逸首先率军进攻叛军将领韦超,韦超趁着黑夜逃走了。接着,李孝逸再进攻徐敬猷,徐敬猷又只身逃跑了。

骆宾王

此时,徐敬业正领兵守在下阿溪,与随后而来的李孝逸展开决战。

李孝逸方面的苏孝祥,率先请战。苏孝祥在晚上,领着五千兵力坐着小船,渡溪进攻。

徐敬业知道唐军一到,必先渡溪探明虚实,就让人在草里埋伏等敌人上钩。果不出所料,唐兵出现了,他们正准备划舟上岸。埋伏的叛军突然向唐军发起袭击。这让唐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乱作一团。最后五千唐军,损兵过半。

之后,李孝逸重整军马,伺机再战。

李孝逸领兵聚集在下阿溪西岸。当时气温骤降,冰封下阿溪。唐军三千人身藏硫磺暗硝和火媒,一字排开,引燃了大火,火海一片,李孝逸领兵带着火光向徐敬业冲去。

叛军看见火海一片卷地而来,顿时阵脚大乱,夺路而逃。因此,叛军大败,死溺者无数。

徐敬业仓皇逃亡,最后被部将杀害,骆宾王则下落不明。徐敬业等人的“扬州叛乱”彻底被武则天镇压下去了。

后果

武则天称帝

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历史上称“武周”。

结论:徐敬业等人的叛乱,是武则天当政所导致。叛乱的失败,一方面消除了武则天称帝的阻碍,一方面也削弱了反对势力的力量。

阅读数 5.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