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劫盟:看尚结赞如何一箭三雕
前因:泾原兵变;后果:安西沦陷。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减,边疆地区蠢蠢欲动。吐蕃希望改变与唐王朝的关系并拓展领土。泾原兵变后,吐蕃以并未获得该有的领土为由,再次。向唐王朝发动进攻。

787年,唐朝大将浑瑊与吐蕃宰相尚结赞在平凉会盟。

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会盟,而是吐蕃宰相尚结赞的计谋,使用连环计消灭唐朝驻守边关的三位将军,从而能够更多地侵占唐朝土地。

吐蕃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攻打唐朝,是以内此时的唐朝已经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内部是藩镇割据。例如河北三镇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历任共57人,朝廷委任的仅仅有4人,其余均为自立;对外也逐渐无力应对周边民族的侵扰。如吐蕃军队每年秋季都会骚扰唐朝,长安每年都需要戒严,称之为“防秋”。

河北三镇又叫河朔三镇,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管辖范围

面对种种危机,唐德宗因此采用攘外先安内的策略,对外以和为主。唐德宗决定,自降身份,主动割让土地给吐蕃,求得边境得安稳。首先,唐朝和吐蕃建立其甥舅之国的关系,而不再用臣国之礼;其次,双方于783年举行清水会盟,唐朝主动承认吐蕃占领的凤翔以西广大土地归吐蕃所有,两国改以贺兰山为界。

不过,吐蕃占了便宜并没有打算收手,他们还想要更多得利益。就在这一年,泾原镇士兵发动兵变,攻陷长安。德宗仓皇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下诏要求天下兵马前来勤王救驾。吐蕃人也在其中。

吐蕃故借此讨要伊西、北庭等西域地区。平叛之后,唐朝以吐蕃并未参与平叛为由未如约割让。吐蕃以此为由对唐发动战争。

尚结赞曾经说过,唐朝的名将只有李晟马燧浑瑊罢了。如果不把这三个人去掉,必然会是隐忧。尚结赞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的的确确吃过他们的苦头。

比如在786年9月,李晟就实实在在给尚结赞上了一课。

面对尚结赞对泾州、陇州、邠州、宁州等地的入侵,李晟在其必经之地汧[qiān]阳城(今陕西陇县)附近设伏截击,并叮嘱神箭手专门射杀吐蕃军中穿豹皮的主将。此战吐蕃军队被杀的四处逃散,尚结赞几乎送命。

唐朝为管理西域,设置安西大都护府

于是,尚结赞将矛头直指这三人:

第一个目标是李晟。

有一次,尚结赞的军队进入李晟驻守的凤翔境内后,并不劫掠,而是在凤翔城下向城内高喊,称李晟叫我们到这里来,为何不开城门犒劳我们。

很明显,这是离间和疑兵之计。尚结赞见城墙之上的士兵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得知此记已成功,便退了出去。很快,主和派的宰相张延赏向德宗说李晟此事。

接着尚结赞递上求和之书。德宗欣然同意,但多年戍边熟知吐蕃实情的李晟并不同意,称这是诈和。德宗面对李晟的反对,加之此前的离间,787年3月,德宗将李晟召回长安,明升暗降,封其为太尉、中书令,变相夺了他的军事指挥权。

第二个目标是马燧。

这个人虽然很能打仗,但有个毛病,贪财。于是尚结赞以好礼相送,请他在两国间斡旋,称要会盟,并以吐蕃占据的盐、夏二州作为诚意。马燧果然上钩,而德宗听到此事后也同意了会盟。

接着就是第三目标浑瑊。

尚结赞假装不放心唐帝国,提出了自认为可靠的三个人作为会盟人选,然而事实上只有浑瑊是可选之人。尚结赞第三计就是,将会盟变为劫盟,这样,可以捉住甚至杀掉浑瑊,而从中协调的马燧也定会失去信任,被唐德宗削去兵权。

唐德宗像

双方初次约定的地方还在清水,尚结赞认为唐有背盟的先例,不愿意在清水,而选择了地势更为险要,利于埋伏的土梨树。当然,唐朝也并非傻白甜,没有同意土梨树作为会盟地点。经过双方反复协商,会盟地点确定于平凉川。

在启程前,李晟提醒浑瑊小心吐蕃有变,望多加小心。但此也成为宰相张延赏进一步离间李晟和皇帝的口实。张延赏称若戒备,会让吐蕃察觉,不利于会盟的成功。

不过李晟的规劝也起到了效果,德宗派骆元光屯兵于会盟地点附近,而骆元光更是驻扎在距离浑瑊不到30公里外的地方以防万一。

会盟果然是一场鸿门宴。在三声鼓响后,一场杀戮开启。而正在帐中换礼服的浑瑊见势不妙,立刻上马,向骆元光的方向逃离。虽然身后箭矢如雨,但没有伤到他一根汗毛。

平凉会盟变为平凉劫盟,最终以此唐军死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结束。

浑瑊的逃脱,令尚结赞颇有不甘。恰巧俘虏中有马燧的侄子马弇(yǎn),便又出一离间计,一面对着俘虏称马燧对吐蕃有恩,一面将马弇和部分俘虏一起送回长安。

当德宗得知会盟失败,又看到马弇完好无损回到长安后,在后悔之余,将气全部撒向劝和的马燧身上。马燧于是也被剥夺了兵权。

此后,唐德宗为了劫盟报仇,开始联合回鹘、大食、天竺等西域国家一起对付吐蕃,并重新重用马燧、李晟等人。然而,终究唐朝实力已经衰弱,内部隐患重重。经营了上百年的安西地区,最终于808年被吐番完全攻陷。

后果

平凉劫盟中涉及到的几位大将虽然在此后得到平反,但连年的征战和内部藩镇割据,导致唐王朝再也无力控制广阔的西域地区。安西最终完全失陷于808年。

结论:安西地区失陷以后,西域地区彻底脱离历朝中央政府的管辖。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消灭准噶尔,才最终回到清政府的管辖。

阅读数 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