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洛阳:隋炀帝的新家
前因:隋文帝新建大兴城;后果:隋炀帝行幸江都。

文/全历史 李曳白

前因

隋文帝新建大兴城:大兴城地势低洼,不便居住,位于关中地区也不能很好的控制山东河北等地,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和将作大将宇文恺营建洛阳城

杨广指派修建洛阳的三个大臣,杨素和杨达是朝廷里最受尊敬的官员,主要是为工程本身增加威望,具体事务的负责人是宇文恺。

宇文恺是隋朝的工程专家,大兴城就是由他修建,他很了解杨广穷奢极欲的心思,虽然诏书中皇帝说的是要节俭,但这一次修建洛阳城,比起以前修建的大兴城,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宇文恺很快开始动手选址,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他把洛阳城的城市地址选定在北邙山的南边,这里地势较高,坐落在此的宫殿,看起来像是君临天下的皇帝,能更好的满足隋炀帝的虚荣心。同时,宇文恺把城址选在这里,也是因为此处有洛水经过,能给新的城市提供更方便的交通。

隋唐时期的洛阳城。

洛阳城里的市场系统也经过宇文恺的精心设计,因为商业的繁华最能体现盛世景象。他没有像设计大兴城时那样,保持东西两个市场的完美对称结构,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市场分散在交通更方便的沿河地带。

精心的设计完成之后,剩下的就是施工。不过,但宇文恺的工期很紧张,杨广要在短时间内把洛阳修完,就需要有更多的劳力。于是,每个月有200多万人的百姓被征召到工地上,听从宇文恺的调派指挥。

为了营建出最繁华的洛阳,很多优质木材从南方运输而来。这些木材不但材质好,尺寸更是大得出奇。有时候运送一根木材,就需要2000人来完成,而运送木材的车轴,也往往走了一二里地就坏掉。所以,每次木材运输的过程中,运输队后面还要跟着上百人的劳力,专门负责扛备用的车轴。

修建洛阳开始的时间是在当年四月,整个工期需要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天中度过。无数的百姓被源源不断的征发而来,他们在工地上疲于奔命,有将近一半的人死在了那里。到了第二年的二月,洛阳城修建完成,用了仅仅十个月的时间。

隋炀帝要的是人间最富贵繁华的都城,洛阳只有的美好的自然景观和精巧的城市设计,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人气。洛阳建设基本完毕的时候,宇文恺开始征发洛阳附近州县的百姓,征发的重点人群是商人,他们都搬到洛阳城中来居住,洛阳城内很快就显现出了繁华景象。

隋炀帝剧照。

接下来是等待皇帝的验收。杨广听说宇文恺建设完工,来到洛阳查看,他看到繁华的市井、壮丽的宫殿,高兴的不得了。高兴之余的他下令给宇文恺升官,让宇文恺成了隋朝的工部尚书。

隋炀帝营建洛阳的原因很多,一是出自经济考虑,关中地区比较干旱,灾害频发,经常面临饥荒问题,隋文帝杨坚在位时,发生过多次旱灾,朝廷只能给最贫困的百姓提供毛驴,让他们骑驴出关去找粮食。

另一方面是政治原因。隋朝统一后,山东河北和江南地区的离心力仍旧很大,隋炀帝的弟弟杨谅就曾以并州总管的身份,率领辖区下黄河北边的50多个州来反对他。平乱后的隋炀帝意识到,从关中出兵河北距离太远,想要控制大量的新征服地区,需要把位置居于天下正中的洛阳当作根据地。

杨谅剧照。

当然,除了统治需要,隋炀帝也有个人私欲。他酷爱江南文化,从洛阳出发去南方更方便,修建洛阳的同时,他就下令疏通运河,以便于自己更快到达那里。

隋炀帝建洛阳,也因为他对旧都城的很不满。隋文帝时修建的大兴城,因为地势太低,一到夏天就闷热的不行,隋文帝经常去自己新建的仁寿宫过夏天,留在城里负责监国的太子杨广,就只能在宫城里苦熬了,这就是在隋炀帝心里,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洛阳城建设完毕,一个崭新的都城拔地而起,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它的建设过程给百姓带来了巨大苦难。隋炀帝没有顾惜民力,繁华的洛阳刺激了他无尽的欲望,他在亡国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后果

隋炀帝行幸江都:洛阳修建完毕,为隋炀帝行幸江都提供了便利。

结论:兴建洛阳,隋朝加强了对山东河北和江南等新征服地区的控制,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阅读数 5.5万